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三要素

2014-05-03 01:03
导读: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三要素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多数省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多数省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而且1990年后几乎每年的出生性别比都高于100。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现象是一个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学者们在对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时,对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顾宝昌,1996;KIHASA·UNFPA)认为,近年来在中国和一些亚洲人口中出现的出生性别比失调现象,可以被看作是4个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这4个因素是:①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②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③生育率下降的速度;④人口工作的重点。
  既然中国出生性别比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异常偏高现象,必定与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政策等变化有关,必定与这个时期的生育偏好、生育行为和生育结果的管理有关,应从“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三个要素去分析造成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在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地方,首先,有一定规模的男孩偏好的人群。其次,有可以获得的性别选择信息和技术服务(尽管这些服务不一定是公开合法的);同时,还存在着对性别选择行为疏于管理的系统。“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这三个要素又是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生育政策的大环境下发挥作用的,本文试图从人群、技术、管理系统这三个要素来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主要原因。
    1 男孩偏好的增强
  顾宝昌博士认为,任何生育都可以从三方面表现出来,即生育的数量、生育的时间(间隔)和生育的质量(性别、健康和智力),这就是所谓生育的三维性(顾宝昌,1996)。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生育数量和生育时间比较容易理解,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生多生少和早生晚生(或间隔生育)。而人们对生育质量的理解就很不同,智力(聪明)、身体(健康)和性别(男孩)都可以被当作是生育质量的表现形式。晚婚、晚育、少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结果,中国现行生育政策和实施加速了它们的实现。但是,随着生育数量减少和生育时间优化的实现,人们对生育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除了希望生育聪明健康的孩子外,对男孩的期望便成为一部分人群对生育质量的需求。
  为什么在一些地方男孩被当作一种质量优势而推崇呢?许多学者(解振明,1998)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下,尤其是中国农村地区,生育男孩首先是生产上的需求,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加剧,妇女作为弱势群体其经济地位相对于男性在恶化,这就使得在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得到延续和强化;其次,中国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在人口流动日益增强的今天不仅没有根本变化,而且由于丈夫外出妇女更被锁定在家庭和社区,在社会治安不好的地方,没有男人的家庭更是担心会遭到欺辱;再次,是养老送终的需求,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地方,养老送终主要依靠自己的儿子孙子,女儿孙女儿出嫁后要赡养丈夫家的老人。此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较弱的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社会性别意识仍然顽固地渗透在文化习俗、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等各个方面。
  因此,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的经济改革后,中国农民的男孩偏好得到强化,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大多数农民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男孩偏好仍然相当强烈。但是,男孩偏好在不同人群中也表现出区别。2001年国家计生委的“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发现,年龄较大的人群中男孩偏好程度较高;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则男孩偏好程度较高;家庭现有子女多的人群则男孩偏好程度高;农村人比城里人的男孩偏好要高得多;按东中西分类,中西部地区的男孩偏好程度依次上升。这就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对人群性别偏好的影响。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 性别选择技术的普及
  从“想男孩”到“生男孩”,中间还须经过一个中间环节:有没有性别选择技术、产品和信息?能不能获得它们?如何获得?看起来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是,当我们把技术同人群联系起来思考时,就引出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即这种技术、产品和信息能否被人们所利用或接受。正如人工流产技术早已存在,但是在有些国家人们不能公开合法地获得这种技术。又如溺婴曾经在旧中国十分流行,而现在它不仅违反国家法律,也为现代公民道德所不允许,虽然,在一些地方溺弃女婴的个别现象还时有发生,但是,它已经不再是性别选择的普遍行为。因此,在分析性别选择信息和技术时,我们更应注意它在人群中的可获性(availability)和易得性(accessibility)。
上一篇:有关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