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2)
2014-07-04 01:00
导读:3.生产组织性不强,劳动生产率低。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当前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手工生产阶段,组织性差,生产比较盲目,种什么、怎么种?全凭农民自
3.生产组织性不强,劳动生产率低。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当前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手工生产阶段,组织性差,生产比较盲目,种什么、怎么种?全凭农民自己的感觉和喜好。而且大多数在家种地的劳动力除了农忙时间外基本处于半失业状态,总体劳动生产率极低。
(二)农村农民增收问题
重庆边远山区农民在自身土地上获得的收入非常有限,在自身土地上获得增收的可能也非常小,他们的收入大多来自于外出打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不高,收入每年增加的幅度不大,有的农民年收入有时还会减少。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下降的趋势。根据我们的调查,重庆边远山区农民每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不超过4%。
(三)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目前来看,重庆边远山区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转移方向。主要向两个方向转移:一是从农村向大城市转移,这些进城人员主要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意做的所谓“下等”工作,工作条件差,生活环境比较恶劣,收入也比较低。二是从西部向东部和广东沿海地区转移,这类转移人员主要在当地的工厂里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劳动时间比较长,单位时间报酬比较低。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有65%以上的边远山区农民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就业。
2.转移方式。重庆边远山区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有两种输出方式:一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实现就业,在亲戚朋友的“传、帮、带”下实现就业;二是通过自发形式出去。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外务工农民中,有50.9%为自发外出,有47%为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只有约2.1%为政府部门组织外出。可见,重庆边远山区农民主要以自发输出和亲朋好友介绍为主,通过中介组织和政府引导的量很少,这导致农民工的转移就业盲目性较大,基本权益大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转移稳定性差。由于转移比较盲目,工作技能不高,转移稳定性也比较差。能够在转移目的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