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2)
2014-08-19 01:37
导读:另外,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理论也必须先说清楚,是建立孔德、涂尔干那样的理论呢,还是建立像韦伯和帕森斯那样的理论?孔德和涂尔干的理论是写实理
另外,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理论也必须先说清楚,是建立孔德、涂尔干那样的理论呢,还是建立像韦伯和帕森斯那样的理论?孔德和涂尔干的理论是写实理论,韦伯和帕森斯的理论是工具理论。比方说,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幢楼房,那么孔德和涂尔干的理论是对这幢楼房的写生画,韦伯和帕森斯的理论是为建造这幢楼房而设计的图纸。前者是实证主义理论,后者是工具主义理论。实证理论来源于感性经验,工具理论可以来源于感性经验,也可以来源于学者的主观思考。韦伯和帕森斯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他们的主观思考,而不是来源于经验。我们要建立的理论是对现实社会的写实,但是不像孔德与涂尔干那样片面地强调社会本位,而主要社会与个人的辩证统一。在论述中,我们会不时与韦伯和帕森斯的观点交锋,或者批评他们的体系,或者借鉴他们的观点,这是我们建立自己理论的需要,也是前人理论的功能。
一、角色人格体系
(一)个人与角色
社会上没有抽象的个人,只有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像一个土豆和一堆土豆的关系那样简单,后者只有量上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所以它们只有一个名字:土豆。个人与社会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有机联系。社会中的个人是有价值标准、有行动目的、与他人发生联系和互动的个体;社会是由个人互动而联结起来的网络,个人就是这张网络中的纽结。所以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个人也不是无主体意识的社会的零部件,社会总体大于个体的简单相加之合。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社会关系简化为二项式,即假设每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只发生一种关系(实际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不仅发生一种关系),即二项排列,那么简单相加与二项关系的差别如下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简单相加:1 1=2;2 1=3;3 1=4;4 1=5
二项关系:1 1=1;2 1=3;3 1=6;4 1=10举例说,一个男人在不与他人发生关系时就是一个男人,没有别的社会称谓;假如这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那就发生一种夫妻关系,产生了“丈夫”和“妻子”两个角色名称。假如他们生了男女两个孩子,这4口之家的家庭关系就上升为6种,即: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妹(或姐弟),又产生了“父亲”、“母亲”、“儿子”或“女儿”等名称。这还是仅就血缘和姻缘关系来说的,实际上社会关系远不止这两种。可见社会总体大于个体总和的全部秘密在于社会关系。那么个体是怎样与他人发生关系而结成整体的?整体又是怎样控制个体的?整体与个体怎样在辩证统一中发展前进的?这正是角色人格理论要说明的问题。
要弄清人类是怎样结成社会的,就得先从个人身上找出他(她)与社会的结合点,然后从这个结合点开始去分析社会。如何去寻找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这又得从人的属性说起。人有许多属性,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属性,如生命有机体、性别、年龄、种族等;第二类是社会属性,如阶级、阶层、职业、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