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与现实意义(2)
2014-08-30 01:24
导读:二、新农村建设的原则要求 第一,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片面地理解为大量投入资金建新房,从而不顾实效搞形式。以
二、新农村建设的原则要求
第一,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片面地理解为大量投入资金建新房,从而不顾实效搞形式。以前出现过的有些地方,往往借口整治村容村貌,盲目地投入大量资金所谓帮助农民建设新房,外观上确实看来整洁漂亮了,但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观念没有得到改善。更要防止大拆大建,搞强行集中,防止一哄而起、搞运动式推动的“政绩工程”;防止华而不实,做表面文章,始终做到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坚持“点状”推进与“扇面”发展同时推进的原则。
第二,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立戒盲目追求高起点、高标准,坚持循序渐进,确保这项历史性工作有一个良好开端。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各种因素影响都不能低估,因此,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盲目照搬照套,更不能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
第三,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由于受自然条件或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虽然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抱有很强烈的愿望,但毕竟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可能全面理解,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意见。再加上不同地区由于历史、环境、基础的不同,新农村建设在内容、要求、进度上也应有所不同。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与农民民主协商,按照农民的意愿进行安排。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对强迫命令,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尽最大可能地遵循政府推动与农民发动同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举的办事原则。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四,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状况,而现有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具有层次性,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根据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北方农村和南方农村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各具特色。
第五,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虽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实施者是各级政府,政府较全面地掌握着信息、技术以及资源,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各级政府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要切合实际地把各种信息、技术、资源等有效地传授给广大农民,放手让广大农民凭借政府提供的条件发挥主体作用。
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对策
第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消除“二元化”社会结构。“二元化”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促进中国以农业支援工业发挥了一定历史作用。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这种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已经严重地阻碍着各种生产要素不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化组合,极大地阻碍着中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