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理论建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2)
2015-01-06 01:01
导读:二、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 从世情看、全球化条件下思想观念交流日益增多但信息流向却不对称、非均衡。经济全球化加
二、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
从世情看、全球化条件下思想观念交流日益增多但信息流向却不对称、非均衡。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交流日益频繁。但交流中,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导致它们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交流呈现出不对称性,一方面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遍布世界的新闻网络和互联网优势独霸世界话语权,将自己的声音传输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表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技术上的劣势无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致使自己的声音微弱,信息外输受阻。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信息单向传输局面,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垄断话语权美化自己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信息交流中润物细无声地播散在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心里,同时又利用自己独霸的话语权丑化发展中国家企图让发展中国家人民自觉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坚守,主动将自己思想交与他们控制,成为他们思想观念的俘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最本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与西方世界存在巨大差异,因而成为西方世界急于进行思想颠覆的重要目标。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增强了西方世界思想颠覆中国的紧迫感。于是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西化”、“分化”力度。首先在中国人民的信念上大做文章,在极力粉饰西方价值观高明的同时极力贬低马克思主义,妄图使中国人民放弃马克思主义而信奉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其次宣称中国崩溃论,目的在于瓦解中国人民对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最后鼓吹中国威胁论企图让中国与其他国家难以建立互信互惠的良好关系,给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制造障碍。西方世界混淆视听的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需要党在理论上对此作出有效回应,澄清思想混乱,消除不良影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国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成败、是非的标准多元化但标准的价值取向却趋于物质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精神崇高的社会,这一价值原则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能有效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使我国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取得了令西方世界难以置信的成就,但也导致一段时期我们误将单纯的精神崇高作为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这一片面理解致使我们在一定时期内忽视了物质文明建设,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速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党在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得失成败经验教训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胜劣汰机制使些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者失去了发展机会的同时在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竞争者获得了空前物质回报,人们据此判断市场竞争者竞争力的有无和高下。因此物质回报的有无多寡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