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庭溺爱对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矫正(2)
2015-04-23 01:00
导读:(2)溺爱对道德情感的影响。道德情感是伴随着孩子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当孩子在某个道德问题上产生了情感,有了
(2)溺爱对道德情感的影响。道德情感是伴随着孩子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当孩子在某个道德问题上产生了情感,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就会在他身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他对事物采取追求或舍弃,赞同或反对的行为;相反,如果孩子对此表示出冷淡的态度,缺乏必要的情绪体验时,他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在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的同时,还要引起他们的情感上的共鸣。溺爱型的家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的吃穿,像对待少爷、小姐似的伺候着。这自然要在孩子的情感上滋生一种“优越”的体验,把父母的照顾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无父母长辈,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任性、专横霸道等恶劣品质破坏了对长辈应有的伦理感。
(3)家庭溺爱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孩子一出生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首先是在家庭,在同别人的交往中学习一切行为。孩子能从周围成人的多次反应——满足或拒绝、赞扬或批评中逐渐形成、巩固一些有效的行为方式,抛弃一些无效的行为方式,使某些行为经过选择逐步稳定下来,以至形成习惯。如果父母对子女一贯以严格要求,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并给予必要的约束,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形成好的行为方式。可是,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却是一味地放纵,养成了孩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在吃穿上稍不如意,孩子就会跟父母生气,孩子一闹,父母就心软地迎合孩子的无理要求。这就必然会养成孩子任性、挑吃、挑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以,无原则的宠爱会使孩子形成许多不良行为,不懂得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虽然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还有其他原因,但笔者认为溺爱是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产生的温床,溺爱推动了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发展,溺爱使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错过了矫正的最佳时机。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矫正
1、家长放弃溺爱构建真爱
严格掌握教育原则。允许孩子在正常界限范围内自由地、舒畅地活动、成长,锻炼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力量,形成积极向上、性情开朗的良好性格,教育后果是卓有成效的,这就是真爱。如果父母娇生惯养孩子,任凭他超越正常的界限范围,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或者限制太严,这也不许,那也不行,抹掉了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以我为中心、自私、懦弱的消极情绪,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就是溺爱。真爱和溺爱都会影响终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注意和重视。
2、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要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教育者应首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消除学生的疑惧和对立情绪。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教师应想方设法构建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与学生交朋友,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解除他们对教师和家长的戒心。然后,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他们从实际中体验到教师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