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演变与挑战(2)
2015-08-25 01:09
导读:(二)1967年一2004年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再次以阿方的惨败而结束,阿拉伯世界群情激奋,巴勒斯坦民族主义情绪激昂。黎巴嫩原本平和的难民营,在阿拉法
(二)1967年一2004年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再次以阿方的惨败而结束,阿拉伯世界群情激奋,巴勒斯坦民族主义情绪激昂。黎巴嫩原本平和的难民营,在阿拉法特武装抵抗以色列的号召下很快刀枪林立。在黎巴勒斯坦难民武装从黎境内向以色列发起了数次攻击,并与黎巴嫩政府军发生摩擦,导致黎巴嫩军方对难民营的控制进一步加强。难民营内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本来已经使难民对黎巴嫩政府颇有怨言,黎军方对难民营的控制更是加剧了双方的矛盾。1969年中,巴勒斯坦难民在黎巴嫩穆斯林的支持下在贝鲁特、特里波利(Tripoli)和黎巴嫩南部制造了多起骚乱。阿拉法特及当时黎巴嫩军方领导人在1969年11月签署的《开罗协议》②也未能使情况得到改观,冲突的持续使原本不和的黎巴嫩政界陷入分裂。大多数基督教徒和右翼政党反对在黎巴勒斯坦难民的“抵抗”行为,而大多数穆斯林和左翼政党则支持巴勒斯坦难民。“黑色九月”事件之后,阿拉法特带领巴解组织主力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在黎巴勒斯坦难民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1975年,黎巴嫩内部的政治纷争演化为内战。巴勒斯坦难民也参与了这场战争,并担任了战争第一阶段的主角,巴解组织武装势力一度控制了贝鲁特西区和南部黎巴嫩的大部分地区。其间,巴解一方面从政治、社会、教育等方面人手,大大改善了巴勒斯坦难民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巴解组织又对控制区内的黎巴嫩人进行苛刻的盘剥,横行霸道,抢劫商店,没收车辆,引起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感。③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终结了巴解组织的扩张。在以色列的打击下,巴解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结构都被遭到沉重打击,巴解组织的所剩无几的主力被迫转移到突尼斯。而在黎巴勒斯坦难民也因巴解组织的离开而失去了工作、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黎基督教民兵“黎巴嫩力量”(LebanonForces)④乘机攻击难民,制造了萨布拉一夏蒂拉大屠杀(SabraandShatilaMassacre),在巴勒斯坦难民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平的伤疤。与此同时,叙利亚双管齐下,竭力控制在黎巴勒斯坦难民:一方面怂恿和操控难民营各武装派别争夺权力真空的自相残杀;另一方面操纵黎政党“阿迈勒”运动(AmalMovement)清剿难民营内的阿拉法特的支持者,并在黎北部直接向法塔赫的追随者开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黎巴嫩内战彻底改变了巴勒斯坦难民与黎巴嫩的关系,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干预彻底改变了巴勒斯坦难民营中的政治格局。战后,除真主党武装之外所有的黎巴嫩非政府武装都已经按照塔伊夫协定(TaefAccord)的要求放下了武器。兵力不足、装备落后的黎巴嫩政府军无力对难民营采取行动,黎巴嫩政府也不愿再次卷入战争漩涡。同时,叙利亚也不希望看到难民营被荡平或温顺地接受黎巴嫩政府的控制,巴勒斯坦难民无疑是其干预黎巴嫩政治和向以色列叫板的绝好工具。叙利亚和以色列两个死对头在这里找到了利益共同点:他们都不希望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中出现一个强大的势力。
(三)2004年之后
到2004年,难民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