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立主义到后中立主义:瑞典外交政策之嬗变(2)
2015-10-15 01:01
导读:瑞典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国家之一,也曾与欧洲大陆保持过密切的联系。1630年,国 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二世决定介入欧洲的三十年战争,以保护新教、
瑞典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国家之一,也曾与欧洲大陆保持过密切的联系。1630年,国 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二世决定介入欧洲的三十年战争,以保护新教、扩大斯德哥尔摩 在欧洲的影响。在接下来的近二百年间,瑞典曾热衷于欧洲政治并参与了大陆许许多多 的争战,直到1809年被俄罗斯打败并割让一块土地(即如今的芬兰)给后者为止。(注:MatsBerguist,“Foreword”,inLeeMileed.,SwedenandEuropeanEvaluated,London:Continuum,
2000,p.xii.)瑞典随即发生了宫廷政变(相当于1688年的英国“光荣 革命”),结束了独断专行的绝对主义君主政权,并采纳了新宪法。新宪法大大削弱了 国王的权力,规定国王与议会(Riksdag)分享国家的统治权,并使其制度化,其结果便 产生了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精英“共识政治”,瑞典的立宪主义遂进一步得到发展。由 贵族、教士、资产阶级和农民构成的四级议会政治的发展,导致瑞典开始更加关注国内 的政治经济问题,而不再醉心于征战欧洲大陆,贪图王国的领土扩张。在这一时期,军 官阶层也支持1809年宪法,致力于化解政治体系中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干预劳动市场, 保证各阶层之间的正常秩序。于是瑞典现代政治文化传统开始形成:尊重宪法,决策上 通过妥协解决不同集团、党派之间的分歧以达成共识,即“共识政治”。如此一来,瑞 典在对外政策的选择上变得更加谨慎、理性,因为此时国家的外交战略不再只是满足王 权利益的工具,而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各个阶层利益的大事。权衡各种政策的利弊得失, 瑞典最终选择了“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的外交取向,并在此后两个多世纪里任凭 欧洲局势风云变幻,矢志不改。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瑞典即退出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军事纷争,成功地避免了欧洲的 连绵争战。有一个典型事例可以说明瑞典在此后是如何坚守“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 ”的外交政策的: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王国的战争,丹麦处境岌岌 可危,因而希望与瑞典结成防御联盟共同抵抗侵略,但却遭到当时“瑞典——挪威”国 王奥斯卡尔一世的拒绝,而在当时他正致力于集斯堪的纳维亚三国王冠于一身。(注:AlastairH.Thomas,“TheNordicRegionandNordicCooperation”,inLeeMiles ed.,TheEuropean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