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
2015-12-18 01:27
导读: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劳苦大众在政治生活中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重视。但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不同于政治制度的政治现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劳苦大众在政治生活中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重视。但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不同于政治制度的政治现象,具有一种相对稳定性,其 变动速率往往与政治制度的变动不同步,从而导致了中国人在拥有法定的政治平等权之后,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政治平等却是举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以人为本” 的政治理念逐步有所认识和强调,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3〕,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中民主因素在不 断增强。
新世纪新阶段,作为科学发展观重要原则的“以人为本”,已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理念 和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原则体现在中国特色政治文化构建中,必然要涉及到人与人之 间的政治关系问题——公民权利的平等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其根本利益之所在,是确 立“以人为本”价值目标的根本依据。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权利是普遍和平等的,是每 个人所应有的利益诉求。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 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 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 前进。”〔5〕这里,是将“权利公平”放到了首位。可见,讲“以人为本”,在政 治上第一位的应是“以人的权利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 化,就是要塑造人人平等的政治心态和均等参与的政治氛围,从而达到政治地位的平等化, 让每个公民都能充分享受政治自由这一权利。
中国大学排名 三、统筹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持续20多年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但经济繁荣并不 必然或自动导致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由于市场给人们提供的机会以及对市场机会把握的不同 ,加之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等政策因素的影响,所以使社会群体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时出现 了两大差异:一是区域差异,一是城乡差异。试看下面几组数据,上海与贵州人均GDP相对 差距1978年为9.1倍,到1997年扩大为11.1倍,到2002年更扩大为12.9倍。城镇居民与农村 家庭人均纯收入(指现价)相对差距1978年为2.36倍,1998年为2.51倍,2002年又扩大为3.1 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相对差距1978年为2.68倍,到2002年扩大到3.29倍。1999年省 级区域中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山西之比为2.52:1,城市中人均收入最高的深圳的 与 最低的西宁之比为4.31:1(以上数据参见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利益的得失必然 会 引发人们政治心理的变化,进而使得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倾向都发生变化,使 政治文化中本来就存在的多元交织局面更加复杂化。据调查资料显示,1989年在回答“政治是少数人争权夺利还是管理人民大众的事”时, 65.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后者,20.9%的选择了前者,对政治的消极评价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而略呈上升趋势,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与职业的社会声誉成正比〔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