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社会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之时,人们的观念变化在日新月异。一种全新的社会财富观念正在漫延: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和高质量的闲暇生活是人真正富有的重要标志。
从1995年5月1日中国开始实行周双休日制度开始,人们的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拥有量增加了,它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在1998年进行的“中国大城市居民闲暇生活状况”调查中,在问到:“假定您现在每周工作五天(即使您实际上不是每周工作五天,也作这样的假定),根据您目前的工资待遇,您愿意选择下列哪种情况?”时,在天津、上海和哈尔滨得到的回答分别是(见表1):
表1
天津 上海 哈尔滨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每周多干一天工作, 91 34.9 83 27.7 277 32.9
同时多挣一天工资
2.每周少干一天工作, 8 3.1 18 6.0 27 3.2
同时少挣一天工资
3.保持现状不变 105 40.2 122 40.7 323 38.3
4.不好说 57 21.8 77 25.7 216 25.6
5.合计 261 100 300 100 843 100
(注:各城市按有效回答人数统计)
从上述统计数字中我们看到三大城市回答的人数分布是相似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他几个主要的事实,以天津的数字为例:其一,有40.2%的人表示“保持现状不变”,说明对因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增加了个人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的认可,把增加的时间和得到工资看成同等重要。其二,有21.8%的人对两者孰轻孰重持拿不准的态度,回答“不好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两者同等重要。其三,有3.1%的人认为时间比钱还重要,为多要一天时间而少要一天工资。其四,有34.9%的人认为钱比时间重要,希望多干一天活,多挣一天钱。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属于个人支配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和工资一样,甚至比工资还要重要。对今天的人来说,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已经是个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财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一、闲暇时间的概念和测量指标
对于闲暇时间,存在着不同理解。有的人把闲暇时间理解为“业余时间”或“非工作时间”,这样“家务劳动时间”和“满足生理需要时间”都可以包括在内。这显然失之过宽。因为今天人们理念中的闲暇时间不是要用它去从事家务劳动,当然也不是拉长满足生理需要时间,而是另有他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定义闲暇时间呢?我们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自由时间”概念可以作为确定“闲暇时间”概念的基础。马克思说:自由时间“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他又说:“但是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一部分用于消费产品,一部分用于从事自由活动,而这种自由活动不象劳动那样是在必须实现的外在目的的压力下决定的,而这种外在目的的实现是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说社会义务……怎么说都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页。)
从马克思的议论中我们得到三点启示:第一,自由时间所从事的活动不是来自任何外在压力、目的和义务,而是出于自我,为了自我之目的;第二,自由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娱乐和休息;第三,自由时间的使用是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虽然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自由时间”,而不是“闲暇时间”,但他把自由时间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其他基本方面明确区分开来,这对于确定闲暇时间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地界定闲暇时间这一概念,有必要为闲暇时间确定具体的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我们确定和理解闲暇时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使我们能够以科学的方式测量分析闲暇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作为决定改善闲暇生活状况方法的基础。建立闲暇时间指标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闲暇生活同劳动(工作)、满足生理需求及家务劳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确定闲暇时间指标必须和确定日常生活的其他时间测量指标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次,在联系其他活动时间去研究闲暇时间时,应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并通过这些理解和分析去影响社会生活和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