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中小企业究竟守不守信,笔者调查了信用社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信贷人员,他们一致认为,凡是转制后的经营型企业(不包括投机型和关系型),不论小型国有、股份、民营,95%以上的企业都能遵守信誉,归还本息。
有的人说,生产过剩,没有市场。请银行管理人员到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地看看,大多中小企业都忙着为生产出口产品或为出口产品配套。据笔者了解,这些中小企业要取得自己所需的贷款,一样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中西部的中小企业,也没有哪一家有大量的库存产品,大量的中小企业都盘算着入世以后的机会如何扩大。
有的说内需不足。看看中西部地区,有多少城镇人员等待就业,有多少农村劳动力等待分流。农村的消费潜力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只要深入基层去调查,就会明白。
有的说放贷给中小企业成本过高。如果按基层信贷员一个人管50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00万元,中小企业现行贷款月息6.3‰,一个信贷员在县、乡的工资及其费用最高5万元,你算一算,一个信贷员一年会创造多少利润!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栋梁,是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县域金融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银行资金才没有真正的风险,银行资金才能真正的安全。
呼吁:
目前这种惜贷状况如果再持续两年,国家20年来培养的民营中小企业将毁于一旦。为此,金融决策的负责人要以整个国家的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社会的繁荣为重,深入调查,制定出相应的银行、企业、国家、社会多赢的金融政策。
惜贷案例种种
案例一:利小不贷
一个企业主因流动资金需要,据说个人贷款很快,他用除去手续费用后还有48万元权益的还本保险单同保险公司部门经理去一家商业银行支行申请贷款,该支行负责人及营业部业务员认为是零风险,很支持,告之可以贷40万元,承诺5天批下来。结果一个月也没有动静。贷款人几经周折才了解,全部手续还放在市行的信贷处。该市行回答很干脆:不贷。这种贷款原本一小时就可以办完的手续,每一个月的利差1000元以上,因利小而遭拒贷。
案例二:审批权力上收,造成惜贷乱贷
有一个企业在当地县域经济中属一个综合水平都很优秀的企业,在一个县支行的扶持下,逐步成长,从1995年至2001年起该企业办了110笔承兑汇票,总额6096万元,每笔贷款期限1-5个月;办了银行贷款139笔,总额为9717万元,每笔平均贷款期限6个月左右,每笔都按期归还,企业在银行的支持下得到发展,银行也从利息和派生存款中得到了效应。该企业有如下特点:
1.该企业是纺织企业,每年淡储旺销,淡季资金需要大,旺季结束时归还贷款,以此循环,每年如此,从不失信,企业也逐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