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预算管理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务管理毕业论(2)
2014-02-16 01:09
导读:二、企业预算管理的本质及作用 (一)企业预算管理的本质 1.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是一种机制安排。企业预算制定后如同一部内部“宪法”
二、企业预算管理的本质及作用
(一)企业预算管理的本质
1.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是一种机制安排。企业预算制定后如同一部内部“宪法”,各责任单位必须执行。预算本身不是目的,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预算使各责任单位的权力得以用表格化的形式体现,这种分权,是以不失去控制为最低限度。预算是权力控制者采用的合理方式,即在为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目标下,明确各单位之间的权力范围。在此范围内,各预算单位既有权利又有义务为自己该为之事,且多为不行,少为亦不行。因此,预算的决定性作用是权力控制。这种权力控制是通过机械化程序形成的激励与约束并存的制度来实现的。
2.预算是一种“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控制的能力。企业预算既是由销售、采购、生产、盈利、现金流量等单项预算组成的责任指标体系,又是企业的整体“作战方案”,还是到期(年终)奖惩的标准、激励和约束制度的核心。它通常以企业目标利润为预算目标,以销售前景为预算的编制基础,综合考虑市场和企业生产营销诸因素,按照目标明确的原则,由企业最高权力机构讨论通过的企业未来一定期间的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决策的财务数量说明和经济责任作为约束依据。这种依据适用于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领域,并将各个预算统一于总预算体系之下,因而称之为“全面预算”。它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且是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是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一种机制。
(二)企业预算的作用
1.明确生产经营奋斗目标。通过各种决策活动,企业有了生产经营总体奋斗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企业预算可使企业总体奋斗目标得以分解、落实,使各部门、单位以及工作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各自的具体任务。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控制业务活动。通过企业预算,各部门、单位可经常对比、分析自身业务活动与各自奋斗目标的差距、与企业总体目标的差距,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保证企业预算圆满完成。
3.协调工作关系。企业预算的编制是从全局出发,围绕企业总体目标,协调各部门和单位工作的结果。它可以促使各部门和单位管理人员检查自身的活动和其他各部门活动之间的关系,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障碍和阻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从而从自身做起,加强同各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使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得到协调。
4.评价工作业绩。通过对各部门和单位完成企业预算情况的分析,可以考核他们工作的好坏,找出原因,分清责任,以便制定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
三、预算与计划的区别
在长期的计划管理环境下,我国的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班组核算、费用归口管理等,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计划管理”和“预算管理”仅仅是名称术语的变换。
计划是实现企业决策目标的,是对企业未来活动所要达到的各种预期目标的文字性表述。它既可以采用实物计量单位来表示,也可以采用货币计量单位来表示。企业的计划工作是不断地循环进行的: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各种备选方案→进行选择→编制计划→计划执行→计划完成情况→评价计划执行结果→确定下期决策目标……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计划的作用,也表明企业的计划是在不断修正中,使之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具备可行性、适用性。
预算则是指将企业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或计划通过货币金额具体、系统地反映出来。它可以看作是完成企业决策目标的货币表现,是计划的数量说明,通常用数字或表格来表示。预算也是在不断循环进行的:确定目标利润→编制全面预算→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评价预算执行结果→确定下期目标利润……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预算与计划起点不同:计划是以确定决策目标为起点,预算是以确定目标利润为起点。在编制程序上计划先于预算。预算虽是完成目标方法的货币表现,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而是积极地参与企业决策,若目标利润完不成,则要考虑修改计划。预算的本质是财务计划,是用货币金额和数量单位反映企业某个时期的现金收支、资金需求、资通、营业收入以及盈利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一整套财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