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陕西省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成为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支柱产业之一。一般说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要经过研究开发期—创业期—早期成长期—加速成长期—稳定成长期—成熟期六个阶段。陕西省的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还不多,截至2001年底,全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38家,其中技工贸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11家,占1.06%;技工贸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不含10亿元以上的)企业98家,占9.44%;技工贸收入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02家,占38.88%。因此,从总体上来看,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处于早期成长和加速成长期阶段,有待进一步扩张壮大。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西安高新区、宝鸡高新区、咸阳高新区的近三十家高新技术企业,将影响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扩张的抑制因素总结如下,以便政府在制定下一步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向大型和集团公司发展时能够有的放矢。
1.资金方面
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扩张中的资金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的筹集渠道和筹集方式上。
处于孵化期的企业,一般都有相关基金扶持,而且此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较小,资金问题表现并不十分明显;当企业从孵化基地毕业,进入成长期时,资金缺口不断加大,同时处于此阶段的企业产品和市场都不够成熟,经营风险较大,银行出于规避风险考虑,不愿提供贷款,企业通过信贷融通资金的机会很少。这样,企业只能依赖自身内部积累和投资人的再投入,但我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是民营企业(约占80%),自身的积累和再投入有限,狭隘的融资渠道导致有限的资金投入难以支撑企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扩张。
资金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筹集方式。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就资金的筹集问题常常会步入两个极端:一个是典型的激进型融资方式,在有限的权益资本投资的基础上,拼命借贷,甚至不惜伪造各种报表来达到相关的规定标准,以高比例贷款维持企业的扩张和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犹如一个吹足了的气球,稍有不慎,便会一触即破;二是典型的保守型融资方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内源性融资,零负债,滚动式发展,发展空间被牢牢地限定在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和资金积累空间范围内,不但丧失良好投资机会,也不能享受负债的税收庇护效应,财务管理学的有关原理认为,一定程度的负债能产生财务杠杆效应,有利于企业运营效益的提高。
2.人才方面
在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扩张中,人才问题集中体现为中高端科技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上。
中高端科技人才的缺乏在西安以外的地方高新区(以下为简化,分别将非西安市高新区和非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简称为地方高新区和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体现的最为明显。以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创业人员具有典型的“余热”特征,一些老教授、老研究人员和老技术人员退休之后,利用手头掌握的专业技术,雇佣几个本地人员投资办企业。该类企业的缺陷在于:由于关键技术人员的水平和知识结构有限,再加上缺乏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支持(陕西省的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西安,西安市外的地方企业要与之建立密切联系困难较多),没有中高端人才的及时输入和更新,不利于形成科研开发的第二梯队,企业缺乏做大做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则是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说在创业阶段,管理活动不太复杂的前提下,科技人员尚能驾奴企业的话,那么,发展阶段企业对于经营管理能力越来越高,科技人员囿于知识结构、管理水平的限制等并不能胜任日益复杂的企业管理工作,这时,引进职业经理人就有必要了。
人才流失是高新技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另一大发展难题,我省不但人才流失严重,而且人才流失的路径趋同:一般是由地方企业——西安企业——其它发达地区。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刚到单位时比较低调,工作2—3年,业务熟练、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伺机寻找途径通过一级跳脱离原单位由地方企业转至西安市企业,然后寻机完成二级跳跃,出市出省。多家企业(尤其是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反映,企业需要高层次人才但不敢引进,原因就在于此,与其为人作嫁,远不如选择本地人员从头培养更让人放心。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深圳本身人才缺乏,但能够积聚人才。陕西省的情况恰恰相反,这一点值得我们相关部门深思和重视,并希望能在今后的人才战略制订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