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当然,现阶段的高校经费紧张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对高校投资效益的关心,对一些高校发展规模不经济问题的关切,无疑会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的改善。但对这类问题给予过早、过多、过频的关注,可能会淡化对政府投入依然不足问题的进一步缓解。
(三)财务管理面对的问题从共性趋向个性
1. 发展阶段。由于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属的政府部门不同以及高校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高校的发展将不再是相对均衡式、趋同化发展。如有的高校仍处在扩张的后期,外延发展势头不减,高校内部对资源的占有冲动持续不衰;而有的高校对推进转型、提升层次的动力非常强劲,开始步入内涵发展的轨道。财务管理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与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前者高校的财务管理可能会比较粗放,更多地注重投入和筹资;而后者高校的财务管理则会趋向精细化,更多地讲求产出和投资效益。
2. 管理边界。由于校情不同,各校财务管理模式会存在诸多差异。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高速增长,不仅财务运行规模持续扩大,而且财务管理职能也在不断拓宽。有的高校是一校多区(有的甚至是异地校区)财务,还要承担独立学院、基本建设、后勤、校办产业财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有的校级财务还要兼管集中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战线越拉越长,财务管理边界越来越模糊,好像都跟财务相关似的,财务管理职能过于宽泛。与此同时, 财务管理内涵提升速度缓慢,财务管理面的拓展与点的深入长期脱节,校级财务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对一些深层次、趋势性问题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财务管理模式难以及时转换。
3. 检查密度。我国高校在法律上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但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对高校的间接监控力度在不断加大,其外在表现是检查的高密度。不少高校大多经历了来自不同层次、有着不同要求的各类检查,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收费重点抽查、轮查以及互查;财政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地方税务部门进行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财务审计专项检查;审计部门实施的就地审计等。
这类检查大有常态化制度化的趋势,且无一例外都与财务工作直接相关。诚然,有机会接受检查是好事,是帮助高校“号脉”、“体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财务行为的规范和财务管理的改善,但频繁检查无疑是高校特别是财务部门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信号,至少表明社会乃至政府比我们自身更加关注高校财务运行情况,高校在高速增长进程中,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与人民群众的心理预期仍然存在不小的距离。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