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策略研究务管理毕业论文(4)
2014-11-18 01:03
导读:3.投靠联合。即出让部分产权或全部产权投靠大企业集团,换取接收主体更大规模的资本投放。 4.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有两层含义:一是冲销无法归还的
3.投靠联合。即出让部分产权或全部产权投靠大企业集团,换取接收主体更大规模的资本投放。
4.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有两层含义:一是冲销无法归还的债务;二是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改变债权债务关系,或是更换债权人,或是债权转股权。
5.房地产转让。房地产是一种特殊资源或资产。许多企业由于原因背上沉重包袱,但其中不少企业拥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企业可以挖掘所处黄金地段带来的公有资本潜力,采取土地有偿转让的营运方式。
(四)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企业的资本运营策略
这类企业宜采用拍卖出售、折细变现、破产重组等方式。
1.拍卖出售。对长期亏损,人员较多,缺乏创造能力的企业,通过拍卖,将企业整体出售或折细变现出售。
2.破产重组。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据《破产法》实施破产处理。
上述资本运营众多形式归纳起来无非两条:一是资本集中,即凭借自己的优势,聚集资本,把现有的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资本最有效地利用起来,提高资本运营的规模和效益;二是资本分散,即采取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内部分立、分块搞活以及"退二进三",搬迁改造,易地建筑,实行资本的空间转换等方式,以激活呆滞资本。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探讨的各类企业资本运营选择的方式仅仅是简单的归纳,在现实的运作中可以变化与创新,也可以重叠和组合,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探索其他形式的组合。这样就形成国有资本运营丰富多彩的局面。
三、资本运营中的障碍及难点
(一)观念上的误区
1.误认为资本运营排斥商品生产经营。即认为资本运营比生产经营高级,甚至可以不要商品生产经营,直接依靠资本运营就可使资本迅速增值。这种误区与此当前一些人借法制不健全之机"炒"资本运营而暴发有关。针对这种观念,无论在界还是实务中,一定要树立以商品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观念。资本运营固然可以使企业迅速壮大规模,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本,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占有率的提高等。但归根结底,资本营运是手段而非目标,是保障而非基础,商品生产经营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只有企业的市场做大了,产品打响了,资本运营才可能顺利开展,也才有可能获得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误认为资本运营是解困和增效的良方。许多国有企业发现自己连年亏损时才想到实施资本运营,而效益较好的企业则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毋需搞资本运营。比如,一些被兼并企业往往把兼并看作是落后和衰退企业的归宿,未将兼并看成是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也未将资本运营看成一种企业有效配置资源和良性循环的保障,而感到自己被别人"吃掉",面子上过不去,即使渗淡经营,也不愿"俯首称臣",甚至连企业的职工也认为本单位搞资本运营就会下岗,在效益好的情况下,职工的抵触情绪更会表现出来,于是,又一个误区在现实中形成。
在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关键不在于需不需要搞资本运营,而在于怎样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以正确的思想和操作,积极而有交待进行资本运营;不但亏损、濒临破产的企业需要资本运营,优势企业、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以及处于稳定状态的企业更需要资本运营,而且这些企业有更丰富的运营方式可以选择,资本运营时阻力也小得多,更有利于资本运营作用和有效性的发挥。
3.误认为搞资本运营就是单纯的资本扩张。资本运营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可实现的低成本扩张,然而目前许多企业搞资本运营仅是了为资本扩张,至于扩张后企业的整体效益和发展以及扩张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就"置之度外"了,其结果不但资本运营的意义和效果没有发挥,甚至可能使扩张后企业面临种种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