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业投融资机制改革的构想(1)务管理毕(2)
2015-04-08 01:17
导读:2. 农业融资渠道单一,严重制约农业发展。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不完善,农民贷款极其困难,资金短缺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首先,我国四大国有
2. 农业融资渠道单一,严重制约农业发展。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不完善,农民贷款极其困难,资金短缺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首先,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其贷款成本较高,不适合小额贷款的农户;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利益最大化驱使,贷款也多流向中小企业。当年扎根农村的农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市场。2000年到2002年期间在百县退出和撤并的金融机构共478个,占金融机构总数的25.6%;2002年百县农业银行净增存款116.48亿元,净增贷款30.31亿元,只占前者的26.02,净增农业贷款3.37亿元,不足农业银行净增存款的3%,仅占净增贷款总额的11.11%,农村已经成为农业银行吸收资金而不是投放资金的阵地。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如工行、建行、中行等也大举撤出农村市场。2000年以来,所调查的百县中,共减少了工、建、中等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487个,占其总数的23%,并且这些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惜贷现象严重。2002年,百县三大国有银行当年净增贷款仅占净增存款的9.7%。净增农业贷款仅占净增存款的0.6%。其次,由于各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业贷款领域,农业贷款基本上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多源于吸收存款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而农村信用社由于本身存款规模及金融服务水平的限制,支农方面也难有作为。另外,按照有关规定,支农再贷款不得延期,不允许跨年度使用。而农业生产周期长,支农再贷款期限不合理,难以满足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的资金需求。再次,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只是在粮、棉、油等商品流通过程发放贷款,且贷款对象为国有企业,在农业贷款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农业发展银行目前只是在农产品收购力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而没有起到对整个农业,农民的政策性金融作用。因此,种种情况势必造成了农业融资渠道单一和投入资金的缺乏。
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够,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民生产、生活中集体参与共享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设施或服务。具体包括交通设施,农村电网,农村市场、水利设施、文化教育、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气象预报、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医疗保健、
社会保障、各种制度安排等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对于这些基础设施的提供,单纯的依靠中央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地方财政,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机关自筹资金。据统计,2002—2003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475.4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投入162.90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24.10亿元,银行贷款45.94亿元,乡村集体,农民群众和扶持企业自筹资金142.46亿元。(《中国财政年鉴(2004)》)。显然,乡镇以及政府在农业投资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经过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一级政府基本丧失了自筹资金的来源。因此,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无法依靠乡镇一级政府。这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的矛盾凸现。此外,农业的投入结构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第一,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目前在全国8.2万多座大中型水库中,40%以上是病险库:17.7万公里的江河防洪土堤年久失修,防洪能力下降:60%以上的排灌设施急需维修,280多万眼机井电机中的大半已到更新年限。第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许多地方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导致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第三,各种农业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开发,要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必须加大对各种农业资源开发的力度。但由于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使荒地的复垦和新开垦工作受到限制,农村的基础教育、农民的技术
培训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导致中国农民整体素质低下,文化水平与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受到约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讨论搬迁补偿款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