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财务治理论(1)务管理毕业论文(2)
2015-07-02 01:51
导读:二、董事会在财务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遵循社会公平的原则,资本雇佣劳动理论和劳动雇佣资本理论把企业财权集中于某一财务主体显然是不合理的。一元
二、董事会在财务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遵循社会公平的原则,资本雇佣劳动理论和劳动雇佣资本理论把企业财权集中于某一财务主体显然是不合理的。一元的财权配置方式意味着其他产权主体的权益被剥夺了。因此,资本雇佣劳动理论和劳动雇佣资本理论所提倡的一元财务治理主体显然违背了公平性原则。那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财权配置方式是否就是最佳呢?我们认为将所有利益相关者都纳入财务治理主体可能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1)控制的弱化。分散的财权极易导致企业决策制定时的拖沓和僵持的局面,严重影响到企业经营决策的效率。(2)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团体的概念,它可能使经理人迷失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将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作为财务治理主体也是不可行的。
然而,是不是存在一类合适的利益相关者成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呢?从效率的角度看,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应该是责、权、利统一的经济主体成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在诸多的利益相关者中,根据利益相关度的强弱和参与财务治理的积极性高低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强、高)型、(强、低)型、(弱、高)型、(弱、低)型。(强、高)型利益相关者以企业的大股东为主要代表。他们是企业的主要投资者和收益者,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治理活动。(强、低)型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员工、中小股东、与企业发生商品买卖关系的一般消费者等。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存在,“搭便车”问题较为严重。他们虽然与企业的财务状况息息相关,但是缺乏参加治理的积极性。(弱、高)型利益相关者以经营者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为代表。他们通常凭借一定的行政权利在治理结构中享有优势财权,而企业的盈亏状况往往与经营者自身的经济利益没有必然的联系。(弱、低)型利益相关者代表了即将退出的一类利益相关主体。因此,单纯从效率的角度看,(强、高)型利益相关者成为财务治理主体是有效率的治理方式。这似乎又回到了资本雇佣劳动理论的逻辑起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公平因素和效率因素的分析反映出财务治理主体矛盾性的一面。能否找到一个既兼顾公平又体现效率的财务治理主体呢?我们认为,董事会是合适的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由全体董事所组成的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根据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对公司法人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是公司法人财产的代表。因此,董事会的性质决定了董事会天然地拥有财务治理的动机和愿望。另一方面,董事会的组成结构也为有效财务治理提供了可能。不同类型的董事具有不同的财务治理动机。内部董事较多地体现了大股东的财务治理愿望,而外部董事更多地代表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愿望。董事会逐步衍变成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中和”机构。发挥董事会在财务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不但能够规避过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混乱局面,提高治理的效率,而且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可能。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系统的要素界定
关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选择财务管理体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