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治理目标的新选择务管理毕业论文(3)
2015-12-13 01:43
导读:4、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企业
4、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以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进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给商、同业者,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使各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所有权与控制》一书的作者布莱尔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团体”,并指出公司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而不应该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股东只是拥有有限的责任,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清偿权人和其他人,而且股东所承担的这种风险可以普遍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布莱尔以为由于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也就可以根据其资产的多少和它们所承担的风险来获得企业对其利益的保护,这样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分享公司利益也就有了依据。这样看来,该目标基本符合财务治理目标应具备的特征。
三、财务治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企业财务治理目标的选择是基于企业理论的选择。同企业目标多元化一样,受企业产权结构的影响,企业是一个多元利益的组合体,其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这就决定了财务治理目标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协调、多层次结合的有机体系。假如仅仅由于股东是企业产权的所有者,而提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治理目标,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因而在构建大***社会这一历史远景下,我们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确立多元化协调、多层次结合***的企业财务治理目标,即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所有者范围的扩大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奠定了现实基础。公司的所有者不仅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和债权人,而且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司运营不仅影响到在公司做了各种专用性或通用性投资的所有者利益,而且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顾客、供给商、销售商、同业者、政府、社区居民等等。正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假如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尽贷款、职工怠工、同业者相互仇视而攻击、政府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选择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治理目标,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军:网络经济下的财务治理创新,世界经理人周刊 ,2003.12。 [2] 张献英:试论网络经济下的财务治理,企业经济,2004,11。
[3] 高文:财务治理学,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