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财务分析学的几个题目务管理毕业论文(2)
2016-03-05 01:00
导读:(三)财务分析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各个财务分析者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和要求虽不尽相同,但都需要从总体上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
(三)财务分析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各个财务分析者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和要求虽不尽相同,但都需要从总体上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为此,需要建立一套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财务评价指标。 《企业财务通则》规定,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财务指标包括:活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进利税率和本钱用度利润率。这八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好地满足清偿权人和投资者的需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财政部规定从1995年起,采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新的评价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活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这十项指标是对原来八项指标的改进和完善,这不仅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通过新增的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指标,还可以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兼顾反映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能较好满足国家宏观治理的需要。 上述十项指标,能较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需要,也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经营治理者或筹资者的大部分决策的需要。但对企业筹资者来说,他们更关心企业的筹资本钱和筹资效益。因此,设置一些反映企业筹资效益方面的财务评价指标,似乎能使财务评价指标更趋于完善。 财务评价指标,分为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筹资效益指标和社会贡献水平指标等不同种别,每一种别一般又有好几个指标组成。因此,应在种别间和指标间分清主次,按主次关系排出种别顺序和指标顺序。这种主次的划分,主要决定于各指标的内容和指标间的关系。同时,还决定于财务分析者的分析目的和要求。因此,我们以为主次排列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分析的目的和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出各项财务评价指标的数字后,如何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如何判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筹资效益和社会贡献水平呢?这就需要制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根据财务评价指标所反映的内容和各个财务分析者的不同要求,财务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其大小高低判定其优劣。这类指标对所有分析者来说,利益是一致的。如投资收益率指标,反映企业运用投资者投进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对所有分析者都是愈大愈好。属于这一类的还有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增值保值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指标。另一类是以其适应程度判定其优劣。这类指标对不同的分析者,有不同的分析要求。如活动比率指标,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对债权人来说,是愈大愈好。但对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来说,适度的负债经营,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进步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应保持一个公道的比例,既能按时偿还各项债务,又能优化资本结构,进步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不能简单地以其大小高低判定其优劣。属于这一类的还有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在系统分析评价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筹资效益和社会贡献水平后,还需要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和综合评价系数法等。这些也都应当成为财务分析学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