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价值治理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思考务管理(2)
2016-10-18 01:16
导读:对现有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从以上文献可看出现有研究具有如下优点:夸大了非财务指标与战略相结合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下,业绩衡量与
对现有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从以上文献可看出现有研究具有如下优点:夸大了非财务指标与战略相结合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下,业绩衡量与战略不相关的研究方式;验证了非财务指标与业绩方面存在的关系,研究方法具有多样化,采用了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统计研究调查等不同实证研究方法,符合非财务指标具有多种量化表现形式缺乏同一比较规则的特性,在数据取样上,也使用了横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不同的数据取样方法;研究了非财务指标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传统业绩评价模式难以解决委托代理题目的困境,并且开始用权变理论的观点对非财务指标的变量选择进行研究。权变性是非财务指标区别于财务指标的一大特点。权变理论的引进,是符合非财务指标特质的研究基础。
但是,从文献中还可以看到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大部分研究将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侧重于从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而对它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非财务指标作为价值动因在企业价值治理中所形成的因果链研究得很少。除了Ittner等少数学者的一些研究开始留意到权变理论在非财务指标研究中的意义外,相当部分的研究对权变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还限于一些粗糙的模块分析,套用财务会计的实证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因此,对非财务指标在价值治理中的作用的研究仍处于进展中,各种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结合企业内外部影响要素进一步细化深进,特别是对因果关系链的研究应成为对非财务指标进行研究的关键要点。假如缺乏因果关系的研究,将会使在非财务指标研究中出现以下不足:可能对不正确的目标设置了错误的指标,导致了最后结果的不利;可能导致企业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之间出现背离的现象,缺乏因果关系,非财务指标同样易于受到人为操纵,由于财务指标具有同一的表露规则与适用标准,具有规则约束,刚性较强,而非财务指标并无同一标准,一旦受到操纵,影响企业未来决策,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可能导致企业产生大量“噪声”,误导治理职员决策选择;对一些公司而言,它存在本钱效益题目。大量的分散的业绩指标通常会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大量投资,以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相关信息,假如指标间缺乏因果关系,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可能费钱费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基于因果关系的价值动因研究是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为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应围绕价值治理为核心,夸大企业因果关系链的价值动因研究。而对因果关系链的研究,终极应以能找出对长期财务业绩影响最大的非财务指标为目标,这使构建一个有效的因果模型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企业战略建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建立是确定所选指标权重的基础,而指标与权重二者又决定了企业资源的配置。因果关系的建立应该围绕企业战略而建立,才可以令企业取得战略成功的价值驱动因素与企业业绩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链与企业价值链连为一体。
验证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与建立后,都存在因果模型是否有效的题目。在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对因果模型也经常出现意见难以一致的现象,需要对不同的几个因果模型进行验证,选取最有效的模型。对于已建立因果模型的企业,也需要进一步验证非财务指标的改善是否确实会对未来的财务业绩产生影响。
精益求精因果关系模型。契约理论以为,只有当市场交易用度大于企业内部组织本钱时,交易才会在企业内部进行。所以,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要素影响着治理会计实践。因果模型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需要不断调整。特别是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原有的因果模型可能需要重新建立。而且,企业内部已验证的价值动因的背后,还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价值动因,需要不断挖掘,因果模型也应随之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