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3)

2013-04-26 18:06
导读:(四)减轻本币升值对通货紧缩的影响 是基于巨大的升值压力,我们必须对其可能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长期趋势来看本币升值对物价水平

  (四)减轻本币升值对通货紧缩的影响

  是基于巨大的升值压力,我们必须对其可能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长期趋势来看本币升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就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验来看,日元的升值导致了日本的物价的整体下跌。所以说看本币升值对物价的影响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着眼于长期,着眼于对未来物价的影响,对长远的整体经济的影响。那种认为人民币升值可能抑制当前通货膨胀趋势的观点,短期来看也许可行,长期来看,还可能进一步形成通货紧缩趋势,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对于治理潜在的通货膨胀问题,不能轻易使用汇率手段。而且,还要采取有力措施防范未来人民币升值后可能形成的通货紧缩趋势。同时,在未来人民币升值之后,我们要及时关注国内货币政策与汇率稳定之间的关系,通过内外政策的协调来减轻汇率升值后可能出现的物价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沉着应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一直追求进出口平衡、略有赢余的理想目标。然而,今年1-4月进口快速增加,却出现了107.6亿美元的赤字;5月后虽然重新出现了黑字扩大的局面,但上半年的赤字仍达68亿美元。由此,人们担心一旦人民币升值,不仅全年会出现赤字,而且还会导致长期赤字的局面。尽管如此,但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前述正面影响,因此,对于一时出现的负面影响不必惊惶失措,要沉着应对。

  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还应该把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以及其促进因素的人民币贬值、升值等都作为尽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手段。根据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的经验,只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的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即使一时出现小幅度的贸易赤字或不超过1个百分点的GDP减速,也不必大惊小怪。在中国赶超发达国家之前,贸易赤字是不可避免或正常的。实际上,如果迄今为止不是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即实行管理贸易,那么根据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即使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恐怕也难以维持10多年来的黑字局面。每当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增长或出现投资过热时,进口都迅速增加,黑字也迅速减小乃至出现赤字,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面临2020年前后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东亚自由贸易区以及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新形势,尽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了。只要能够尽快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那么即使出现一时的贸易赤字也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好事。而且,由于规模过大的外汇储备无论如何也要设法减小,因此,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就是用外汇储备来消化一时出现的贸易赤字。用外汇储备消化一时出现的贸易赤字,与引进外商间接投资、扩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设备进口、人才培养并促进其发展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对策,就能像以往一样,充分利用升值的正面影响,克服升值的负面影响。相信面对人民币的升值,政府能够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平稳度过改革调整期。企业也能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高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会使我们更加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麦金农《罗纳德•麦金农谈中国的汇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研讨会”大会材料(原载《亚洲华尔街日报》,2003年6月27日)。

  2、张斌《人民币升值的策略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3月。

  3、余永定《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9-10月号。

  4、何新华、吴海英、刘仕国《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出版社,2003年11月。

  5、李晓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金融论坛出版社,2005年8月。

  6、刘建江、徐长生《本币对外升值引发通货紧缩的机制》,当代经济研究出版社,2005年1月。

  7、褚庆义、李悦、刘润石《中国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聚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

  8、冯菊平《国际游资与汇率风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2月。

  9、曾康霖《金融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4月。

  10、贺瑛《国际金融学——复旦卓越•21世纪金融学教材新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11、陆前进、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2月。

上一篇: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