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下是一篇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及

2013-05-07 01:03
导读: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毕业论文,以下是一篇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及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以下是一篇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及贸易格局的变动的,欢迎浏览!

 

  2003年,中国的对 外贸 易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可能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对 外贸 易格局会形成一个大三角关系,其中中国与欧美有顺差,但与东亚其他和地区有逆差。这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落实入世的承诺,不断扩大开放并修改国内有关法律法规有关,也与中国政府的对 外贸 易政策取向的变化有关。一方面,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多边经济贸易合作和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成为国际生产转移的目的地,而且成为这种转移的推动力量。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影响着贸易格局变动趋势。

 

  一  中国入世以来外贸政策取向的变化

 

  中国在加入WTO以前,主要利用APEC以及双边机制展开对外经济和贸易合作。加入WTO使中国能够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参与谈判和规则的制定。例如,在坎昆会议上,中国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为争取发展中国家更公平的贸易条件而做出了努力。但是我们看到,由于发达国家不愿意做出实质性的让步,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难以解决。在WTO现有的机制框架内(每一成员一票,全体一致通过等),当成员数达到140多个以后,多边贸易谈判的成本急剧增加,在任何问题上要达成一致都相当困难,因此,WTO范围内的谈判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由于这一原因,WTO成立以后反而出现了更多的区域化多边贸易安排。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向也顺应了这种变化趋势,在积极参与WTO事务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性的金融、贸易和经济合作。

 

  第一,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坚持了人民币不贬值,稳定了亚洲的金融局势。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区域金融合作,包括马尼拉框架小组、亚洲增长与复苏倡议等,其中最重要、也最有实质性成果的一个合作项目可能就是20005月在泰国清迈达成的《清迈协定》。中国与日本、韩国一起,积极参与了这个协定,提供了资金,使受到危机冲击的国家经济和贸易能够较快地恢复。

 

  第二,中国积极参与了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10+3)的合作机制。目前虽然还处于领导人会谈的阶段,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但它为东亚各国之间的沟通,以及一些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实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机制。比如《清迈协定》就是其结果之一。在“10+3”之后,中国又加强了与东盟的合作,形成了“10+1”的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于200211月与东盟签订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使中国与东盟之间在10年内建立一个包括17亿消费者、约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以及1.23万亿美元贸易的大自由贸易区(Huang2002)。协议中的“早期收获”计划已经启动,它主要是中国首先单方面降低从东盟国家进口农产品的 关税 ,促进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这一“早期收获”计划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经济合作的诚意。

 

  第三,2003年,中国内地先后与香港和澳门特区签订了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由于香港和澳门都是自由港,这种安排也就表明了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内地的决心与诚意。

 

  第四,2003年,中国新一届领导人还在不同场合表示了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组成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意向,并努力争取最终实现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安排。

 

  第五,中国还努力在上海合作组织范围内推进经济和贸易合作。这一组织范围内的经济部长级会议机制已经建立。此外,中国与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合作关系也在不断发展。

 

  中国政府调整政策取向,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区域内的贸易经济合作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东亚与中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烈了。就中国来说,根据2003年前10个月的统计,东亚区域内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已达到49.4%,其中出口为44.5%,进口为54.4%。日本、中国香港、东盟、中国台湾以及韩国都已经成了中国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它们分别是中国的第一和第四、五、六、七大贸易对象。就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也已经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了。

 

  另一方面,东亚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内部的贸易也变得日益重要。从19802000年,东盟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从0.7%提高到了1.6%;东盟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则从3.7%提高到了7.0%;所有东亚经济体平均从4.6%提高到了12.7%。在各自的出口中,东亚占东盟出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18.6%提高到了2000年的23.1%;东盟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则从29.5%提高到了32.0%;所有东亚经济体从33.8%提高到了46.3%(RolandHolster et a1.2003)

 

  此外,东亚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相互间的贸易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由于相当一部分的制成品是差异性产品,因此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史智宇等,2003),使得各国家和地区不仅可以利用比较优势,进行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也可以利用规模经济进行相似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使得中国加强区域内的合作有了更广阔的基础。

 

  二  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动

 

  加入WTO后的中国更加开放,不仅使中国的对外经济和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而且也对全球的贸易做出了贡献。中国入世两年, 进出口 都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中国在2002年就已经改变前几年出口增长明显快于进口的态势, 进出口 增长分别为21.2%22.3%,出口只稍快于进口。2003年前10个月 进出口 增长更快,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40.4%32.8%,出现了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的变化。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出口需求已成了实现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增长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主要进口机器设备及各种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并且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利用进口投入品的加工贸易,因此,进口的增长提高了中国的供给能力和出口能力,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全球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全球的贸易格局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中国正是这个变化中的重要一环,甚至是关键的一环。过去的三五十年里,东亚已成为世界的主要制造业生产中心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对中国的制造业生产转移主要来自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甚至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其他国家。由于以前的世界主要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国(地区)正在把生产转移到中国来,它们的制成品出口在相对减少,而中国在不断增加。2003年初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分析报告就指出(RolandHolster et a1. 2003):以2002年为基础,到2020年,中国总的实际GDP仍小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但是中国在世界贸易(出口加进口)中的份额将接近美国,大大高于日本。大约到2005年,中国会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2010年成为最大的出口国。中国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是美国和欧洲,而超过一半的进口将来自东亚,包括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和东盟国家。因此,如果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东亚、其余世界(主要是欧美),那么一个贸易大三角就会出现。这个大三角在2002年的特点是,中国以及东亚都对欧美有贸易顺差,而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平衡不清楚(有顺差也有逆差)。但总的趋势是,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会出现越来越大的逆差,而中国与欧美的贸易顺差会有所扩大,东亚其他国家(地区)与欧美可能转为逆差。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流向已经显示,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全面逆差,说明这一趋势开始变得明朗。

 

  促使贸易格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承诺开放并实践诺言,迅速地按照WTO的规则进行国内的一系列改革,使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更有信心。同时,入世后中国政府的一些政策调整,特别是上述对周边国家的积极姿态,也显著地消除了它们的疑虑和担心,促进了并且还将更大地促进贸易的发展。

 

  第二,中国的市场潜力极大,又拥有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这是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和生产转移,从而推动贸易变动的优势所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释放出来的市场能量其实就是一种规模经济。中国在入世后不断加快开放的时候,外商企业并没有减缓对中国的投资力度,反而加快了投资的步伐,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这个规模经济。而中国大量的素质优良的劳动力是中国比较优势所在。低成本的劳动力是吸引外商投资和生产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转移到中国来生产,但是还有相当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特别是最终产品中的一些重要和关键零部件,还主要在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它们与中国形成了产业内的垂直分工和贸易。由于中国向欧美出口以及在国内销售的许多最终产品的中间投入品主要来自东亚,因此中国与东亚的贸易就出现了日益扩大的逆差。由于中国从欧美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相对较少,而向它们出口的最终产品较多,中国与欧美的贸易就出现了较大的顺差。

 

  第四,当东亚其他国家与地区把生产转移到中国来之后,它们与欧美以往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也有所削弱甚至丧失,这使得它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顺差增加的同时,与欧美的贸易顺差减少,甚至变为逆差。结论与意义

 

  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已经出现,并且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这一格局变化看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近年来的政策取向调整是适应这种格局变化的。中国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将加快东亚国家和地区向中国的投资和生产转移。促进这一转移的不仅仅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其实也还包括了原来在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的欧美企业。中国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也会进一步加强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使中国成为拉动这些国家经济的重要力量。这样,中国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可能还会进一步持续和扩大。由于欧美对中国在一般制造业方面已不具备比较优势(它们的比较优势主要在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因此中国对欧美的商品贸易顺差也可能会持续下去。这样一个大趋势对中国隐含着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中国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和强烈地显示出来了。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和开放,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会更大。第二,中国的经济贸易必然会与东亚各国家和地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亚洲起重要的领导作用。我们已经看到,随着中国政府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与东亚各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发展,在东亚一度流行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也已逐步销声匿迹。第三,由于中国与欧美可能会有较长期的贸易顺差,因此与欧美,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会不断产生。对此,我们必须要有长期的准备。

    上一篇:欢迎浏览,lw.nseac.com论文网提供的一篇关于浅谈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