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全球化视角:——兼论美国
2013-11-10 01:02
导读: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毕业论文,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全球化视角:——兼论美国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提要: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是美国适应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
提要: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是美国适应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扩大。同时,巨额贸易逆差,已成为美国获取全球化利益的重要“武器”,而且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美国巨额逆差的不仅是美国内部的,也正在加大各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经济全球化的系统风险。世界各国应正视这种风险,作为发展家,要努力避免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需,尤其是依赖对美出口的局面。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美国经济 贸易逆差 贸易利益
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和等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单一国家的经济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而独自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出口大幅度增长伴随出现。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巨额贸易逆差既是全球化的产物,通过巨额贸易逆差,以及自身拥有的高发展的优势、庞大的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美国推动和领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世界经济的波动紧密地与美国拴在一起。
一、美国贸易逆差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980年以来,按官方公布的数据,美国平均每年有100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逆差。1999年贸易逆差高达3389亿美元,较上年增幅53.7%,占GDP的3.6%,较1990年增长了3倍,创造了新纪录;2000年再创369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受此影响,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亦同步增长,全年达4446.9亿美元,约占GDP的4.6%。
自2000年10月以来,美国经济出现调整,到2001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3%、0.3%、-1.1%和1.2% ,美国贸易逆差也同步下降,2001年上半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1848.88亿美元,同比减少了6.4% ,全年贸易逆差总额为3475亿美元,是6年来的首次下降,但仍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最高年份。2001年全年经常赤字约为4100亿美元,较上年度有所减少。即便如此,其绝对量依然是巨大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巨额的贸易逆差,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使得美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波动的主导因素。
1.贸易逆差推动美扩大出口,开拓新兴市场,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面对80年代末期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局面,克林顿上台以后,提出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全球化的口号 ,将对外贸易列入其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中。1993年9月,出台了“国家出口战略”,成立了专门推动出口的机构,即“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以“公平贸易”幌子,为美国公司的海外市场打遍天下。他们一方面努力消除出口障碍,为出口松绑,实行重点产业重点扶植的“战略贸易政策”,通过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发挥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建立直接协助企业推动出口的机制;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加强对“新兴大市场 ”( Big Emerging Marketing)的开发及促进本国关键产品的出口。在这一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也使新兴市场融入到了全球经济体系之中。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继续强调发展自由贸易,并把启动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和在2005年前达成美洲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其对外贸易政策的优先议程。即便中美关系一度紧张,但美国仍然努力继续与中国保持正常贸易关系,按一位美国众议员的话说:“如果不继续与中国保持现在的贸易关系,我们失之甚多,得之甚少” 。正是在这一指引下,布什总统2001年年底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另一方面,在推进市场化和自由贸易过程中,美国凭借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的“控股地位”,要求他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建立市场经济、推行贸易自由化,大力开放市场,尤其是服务业与电信市场。由于有了巨额贸易逆差,在其他国家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对美出口)的背景下,美国打开他国市场的企图往往得逞。如GATT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在其关注的新议题,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等方面,进展迅速;而发展中国家关心的农产品、资源产品、纺织品与
服装等议题,却进展缓慢。1997年,美国又利用WTO签订了《信息技术协议》,在自己出口额占世界贸易总额1/3的信息技术领域要求各协议国家开放市场。甚至包括亚洲金融危机,
美学者威廉.普拉夫认为,其根源在于美国倡导的、让亚洲大国经济的全球化。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有学者认为,IMF、世界银行乃至WTO等国际组织已经成为美国的代言人 ,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定规则。这些规则在维持全球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等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从而美国推动和领导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并使之为美国利益服务。
2.通过巨额逆差,美国事实上充当了经济全球化的“引擎”。
1998年,美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6年的13.7%上升到16.6%,低于欧盟的18.6%,高于日本的8.2%。1999年,美国货物贸易进口10599亿美元,占世界货物总进口的18.9%;服务总进口1823亿美元,占世界服务总进口的13.7%。2001年,美国经济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0%,占世界贸易进口总额的近20%。由于欧盟贸易的60%是在区内进行的,日本因经济低迷以及日元贬值导致进口大幅度下降,因此,当今世界最大的进出口市场都是美国市场。美国通过巨额的进口,大量吸收其他国家商品,为其他发达国家和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巨额赤字创造了海外岗位,还提供了其他偿还债务急需的美元。
贸易逆差急剧扩大的同时,美国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不断膨胀,10年前,美实行全球经营的企业仅占全美企业总数的20%,而当前这一比重已超过60%。美1997年《商业周刊》曾统计,在45家年营业额在30亿美元以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跨国公司中,其营业额中来自国外的部分都在40%以上,可口可乐、通用汽车等著名大公司,半数以上的利润来自国外。在美《商业周刊》以市场价值指标推出的“全球1000”家公司中,1988-1999年,美公司所占比重由三分天下到占总数的近一半,由345家上升到494家;日本公司则由三分天下下降到占总数的13%。其中,在前100家公司中,美国公司1999年达62家,在顶尖的前10名中,美国公司占8家。根据美国2001年6月《商业周刊》公布的世界最大100家公司的排名,世界股票价值最大的前7名和第10名公司都是美国公司。正如美财政部副部长劳伦斯.萨默斯所说:美国公司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确定了世界的标准,领导各个行业的潮流,如软件方面的微软公司、快餐方面的麦当劳公司等,从而在微观领域充当了全球化的龙头。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巨额贸易逆差的结果,世界经济的繁荣越来越与美国经济相关,“格林斯潘效应” 越来越明显。有专家估计,美国经济每增长或降低1个百分点,就会影响德国经济增长0.16个百分点,影响日本0.18个百分点,影响加拿大0.46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受美国经济的影响如此之大,诸如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于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充当了全球化的“引擎”,甚至有学者还指出,所谓全球化,实际上就是“美国化”(唐任伍,2000)。二、全球化助长了美国的贸易逆差
从全球化视角来看,经济全球化又推动了美国贸易逆差的扩大。
1.巨额贸易逆差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战后,尤其是70、80年代以来,在初步的全球化的基础上,美国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s,MNC)利用其拥有的各种垄断优势,以加拿大、英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主要投资对象,在制造业部门,包括汽车、橡胶、化工、机、精密机械和仪器等行业大量投资,大大深化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导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美国MNC在发展家也进行大量投资,将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钟表等轻,钢铁、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水泥、塑料、石化等资源消耗型及污染严重型的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与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垂直型分工体系,结果亦使相互间的商品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在这种国际分工的背景下,美国依赖大量从东南亚进口的元器件,从中国进口的鞋、玩具和箱包,从墨西哥进口的纺织品等满足其日常消费要求后,集中人力、物力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战略目标。如1994年克林顿向国会递交的《国会出口战略实施报告》,明确提出政府将集中力量支持国内服务业的发展。这充分反映了美国转移劣势产业,发展优势产业的战略意图。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美国大幅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果,使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其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GDP的贡献不断加大,1995-99年,实际GDP增长的30%来自IT产业。与此同时,能源消耗量大的传统钢铁工业、造船等生产部门的工业产值在整个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在GNP的比例1999年上升到75%以上,人数和比例也超过了70%。预计到2010年,美国经济构成中只有10%左右的制造业,其余全部是服务业 。
美国是高消费国家,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在75%以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需要大量进口资源 、原材料、消费品和其它制造业产品,如每年消费了世界市场26%的原油,23%的原煤,25%的铁矿石和26%的精铝。
因此,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局面,美国出现大量贸易逆差在所难免。
2.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使美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按照以原产地为基础的贸易统计,一国外贸顺差可能源自于外国在本国的子公司的大量出口,外贸逆差也可能源自本国在外国子公司的返销。
从国际贸易的主体来看,从事美国进出口贸易的既有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也有外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世界上跨国公司已达6.4万家,共有子公司70万家,1999年的销售额高达14万亿美元,几乎是世界出口总额的2倍。OECD统计,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一半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商品贸易构成,在美国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产品转移占了美国总进出口额的1/3。如IBM的计算机70%以上的零部件在日本和新加坡生产,美国轿车25%的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应,半导体行业80%以上的组装在国外完成,波音飞机28%的零部件到国外加工生产。耐克公司在中国子公司生产的运动鞋90%以上返销美国市场,所赚外汇流回美国,而在美外贸统计中,却视为中方对美出口,由此造成的贸易差额记为美中贸易逆差。所以,美国跨国公司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内部贸易将进一步增加,而受此之下的贸易逆差也将进一步扩大。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务,网上贸易的出现亦改变了贸易的内涵。据预测,到2003年电子商务将达到9.2万亿美元,作为知识经济的领头人——美国占有绝对份额,如1996年全球互联网产品与服务贸易达106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1%,其中美国占据其中的57%,Microsoft向全世界销售了近千亿美元软件产品,它不是以传统货物商品出口方式,在美国生产光盘,贴上标签之后再在世界各地销售,而是在销售地生产,将销售收入送回国内或在互联网上发售产品,以电子方式收取货款。而传统的国际收支则不计入美国出口贸易额,显然美国名义上的贸易逆差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有扩大趋势。
为取得他国市场,尤其是服务市场,美不惜牺牲短期利益,甚至运用手段,制造金融危机,强迫危机国开放市场,进一步推进美国的全球化战略。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危机国家在接受贷款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美国“控股”的IMF苛刻的“药方”:开放金融市场、实施贸易自由化、削减财政开支、实行紧缩政策。这导致危机国危机恶化,大量公司进一步面临破产境地。这之后,美国的跨国公司凭此良机大行收购兼并之能事。届时,当地经济复苏乃至繁荣之时,恐怕也是被美国控制之日了。而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子公司的发展,又将使当地顺差继续加大,美国逆差进一步扩大。
正因为如此,专家估计,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贸易逆差预计在未来两年内逐渐扩大,估计2002年美国贸易逆差将增加至4188亿美元,2003年将续增10%至4571亿美元 。三、巨额贸易逆差有利于美国获取全球化利益
1.巨额贸易逆差是美国发动贸易战、扩大出口和获取全球化利益的“武器”。
有了巨额的贸易逆差为背景,在其他国家一再鼓励出口,甚至严重依赖出口的情况下,美国能够动辄以贸易制裁威胁有贸易争端的国家。美国坚持强硬政策,以“公平贸易”为幌子,频频挑起贸易战。他们对国内出口加强干预,强化支持,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减少进口,同时放宽对高技术产品及高技术与服务贸易的出口管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综观全球,美国是使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限制进口涉及贸易数额最大、次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作为利用WTO解决纠纷最积极的国家,自1995-2000年初,美国在WTO提起的诉讼达49件,是在WTO打官司最多的国家,所指控的对象包括欧盟等许多国家,涉及产业从飞机制造、汽车、建筑、钢铁,到牛肉和专利保护 。从美国贸易战略的实施效果来看,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巨额逆差”这一“武器”,在贸易战中硕果累累,绝大部分国家在与美交锋中,纷纷做出了大的让步: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美中之间终于达成了农产品贸易协议,为美国农产品大举进入铺平了道路;在美欧香蕉战中,美国亦取得了胜利。贸易战的结果,一方面美国保护了本国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打开了他国市场,从而使美国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出口亦大幅度增长。
1992-1999年,美国出口年均增长6.4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出口占GDP的比例年均达到10.77%。尤其是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部分抵消了进口对经济的负面。如1996年服务贸易出口2240亿美元,同比增长6.4%,并抵消当年贸易差额的40%。1999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760亿美元,2000年1-9月,美国服务业贸易盈余65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近80亿美元。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8年美国的GDP比1948年关贸总协定正式生效时增加了31.5倍,而这一期间美国的出口增加了61倍以上。美国贸易代表
办公室的统计则显示,从1990-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的20%归功于出口的增加 。
2.贸易逆差助长了全球“美元化”趋势,为美国转嫁风险创造条件。
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美元,而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及美国的强势美元政策,又加大了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元地位不断上升,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60%;在国际贸易中,有2/3是用美元结算的;在外汇市场上,以美元交易为主;国际证券发行总额接近50%是用美元;国际贷款总额中以美元计价的部分也接近一半;所有美钞的66%都是在国外流通的,大约3/4新增发美钞被外国人所持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美国商务部公布,美国的债务净额已由1999年底的15253亿余美元,大幅增加至2000年底的21874亿美元。一些专家认为,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加速,美元化将在一些国家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王建,黄金老,2000),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美元需求有加,美元有继续维持强势的基础(2001年即便美元连续11次调低利率,美元依然保持了强势)。
随着美元地位的不断上升,全球(尤其是拉美国家)出现了美元化趋势,加上多年来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其他国家尤其是贸易顺差国陷入了所谓“斯蒂格利茨陷阱”,即美联储发行纸币支付巨额贸易逆差——各顺差国用花费高昂代价得到的美元购买美国发行的政府债券或公司股票——美元重新回流进入美国资本市场这一陷阱。然后美国可以利用美元或资本市场贬值既减轻外债负担,又扩大出口,美国则可转嫁危机,而债权国却蒙受损失。
1982-1999年,美国股市持续上涨,尤其是1994-1999年,美国股市涨势如虹,累积了大量风险,美国正需要转嫁风险的机制(刘建江等,2000)。对各顺差国来说,当美国危机出现,美股下跌,或者美元大幅度贬值,那么辛辛苦苦的靠外贸顺差获取的美元资产将大幅度缩水,部分福利留在美国,而美国却可能成功转嫁资本市场风险。
3.得自于贸易逆差的其他收益。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可以获得廉价商品的国际市场,巨额贸易逆差,减轻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保持较低失业率做出了贡献(刘建江,2001)。
从经济发展角度,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只有产生利润,才能形成的扩大再生产,推动总资本的增值,才会有乘数扩大国家市场的容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美国无疑是逆差大国,但从利润角度分析,结果可能是另一种景象。因为其一,美出口的多为高及垄断性产品,利润丰厚;二是美MNC采取本土化战略,通过内部贸易、转移价格,在东道国获取巨额利润,而让东道国承担巨额顺差的恶名;三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缺乏销售,被美国销售方赚取利润;其四,东道国所谓的“加工与装配贸易”,附加值水平低,从利润方面考虑,绝大部分归美国所有。美国贸易逆差中MNC母公司从子公司的进口部分,其所获得的资本回报并不完全由东道国所获得;其五,贸易顺差国花费高昂代价获取的美元又以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重新回流到美国,相当于其他国家给予美国的贴息贷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J.Morisset(1997)估计,原材料出口国每年损失的外汇收益达1000亿美元之巨。所以美国名义上的巨额逆差,实质上却并未阻碍经济增长。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相对应的是,美国经济90年代经历了上最长的繁荣时期。1991年4月-2000年10月,美国经历了有史以来经济增长最长的时期,从1992-2000年,年均GDP增长率达3.61%。相反,很多名义上的顺差之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贸易结构不合理,“国际剪刀差” 的存在,出口商品附加值太低,从福利水平来衡量,国际贸易可能是实际上的逆差。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美国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超过其它主要发达国家,比日本和德国分别高出27%和41%,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广泛地参与了国际贸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也承认,美国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中“获得的收益最大”。四、巨额贸易逆差增加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贸易逆差将全球经济波动与美国经济紧密拴在一起,世界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不断加强。
1.全球化使美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增加了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
由于决策者关注的是名义上的逆差,因此,巨额逆差可能成为未来美国对外战略的不确定因素,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时抬头就是典型的体现。自1993年国会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来,由于反对自由贸易的国会议员和其他人士的阻挠,大多数重大的贸易协议都无法在国会获得通过,其中包括授予总统“贸易促进权”的提议。美国的一些利益集团指责美国签署的NAFTA是出卖美国劳动者的利益,指责美国与墨西哥的贸易协定使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失业。美国至今仍对高产品和技术的出口设置种种障碍,对钢铁等行业也依然实行贸易保护。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逆差并不能说明美国开放了市场,而其他国家实行了保护主义。不过,决策者却非常关注双边贸易逆差的数字,认为这种扩大的贸易逆差一方面通过影响市场信心影响美元和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使美国不得不以北负巨额外债为代价,来支撑国内经济的。因此,顺差国往往遭到报复。另一方面,决策者也可能认为贸易逆差是一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标志,将倾向于采取削减逆差的措施。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呈现衰退态势,如果势态继续发展,美国经济在11次降息之后仍未走出低谷,美国政府极有可能在贸易政策上出现重大转变,进一步挑起贸易争端,这将影响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2.巨额逆差增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系统风险。
对于新兴国家而言,其扩大出口的指向主要是美国。如新加坡、菲律宾、韩国、马来亚等。我国1999年对美市场的出口亦占了出口总额的21.5%。这种态势的结果,从发展家角度,正如W.A.Lewis(1952)指出:导致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发达国家(美国)的进口需求,从而扼杀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当前可理解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机会,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因素,也是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但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持续繁荣的基础越来越脆弱 ,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不断增加。如受美国经济“软着陆”影响,2001年3月,IMF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由原4.2%调低至3.4%,7月,美国摩根斯坦利的专家进一步将全球经济增长的观测数下调至2%,年底,又将这一预测数下调至1%,达到经济衰落的标准,其中主要的原因恰恰在于美国经济的调整,使进口额减少。据WTO估计,2001年受美国经济衰退与进口量减少的双重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率从上年的12%骤降至2%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对于一些单靠出口推动经济体系而言,其经济发展极易受到国际贸易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由于美国经济衰退,进口量减少,2001年1-3季度,印尼、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出口增长率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6%,下降了18.5%,新加坡非石油类产品出口30.7%。据亚洲开发银行11月发表的预计,2001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率将从去年的20.8%下滑至-5%,经济平均增长率将从上年的7%下降至3.4%,几个新兴工业体的增长率将从上年的8.4%狂跌至0.1%,台湾和新加坡将分别为负2%与负3% 。
而全球经济中美元化趋势的出现,则加大了经济体系中的道德风险,因为鼓励美元化国家的决策者将把经济困难归罪于美国,美国则可将经济衰退归咎为其他国家。
诺奖得主蒙代尔认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动力放慢,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在未来几年面临崩溃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凭借巨额逆差,美国政府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世界各国共同承担其经济调整的后果。而巨额逆差,也将继续成为美国开放他国市场的“武器”。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巨额贸易逆差,美国不但成功地实施了自身的全球化战略,而且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其他国家立足于顺差发展经济的同时,美国则通过逆差,获取全球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巨额贸易逆差,已将全球经济的波动紧密地与美国拴在一起,世界经济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美国经济这一单一引擎的依赖,美国的“经济霸权”与“霸权”得以互相促进,短期内其他国家难以有有效的抵制对策。
美国巨额的逆差,加剧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世界经济系统风险越来越大。在经历了90年代上最长的增长周期之后,美国经济进入调整。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为迎合来自左翼势力的批评,几乎将所有经济都归咎于国外市场不开放和贸易逆差。因此,若短期内美国经济不能复苏,则美国调整贸易政策、挑起贸易争端的可能性将加大,从而增加了国际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001年以来,面对经济调整,美联储连续11次调低了利率,根据最新的预测,美国经济有回暖之势,美国进口增长态势又有可能得到恢复,但长此下去,美国贸易逆差将进一步膨胀,世界经济系统的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加。一旦美国经济维持较长时期的衰退,美元地位动摇,贸易逆差减少,则全球经济稳定将受到影响。承担美国经济波动和美元风险的不仅是美国,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被迫一起来维系美元的地位和美国经济的繁荣。各国应对巨额贸易逆差之下的美国经济体系面临的风险以足够的重视,密切关注其将来的发展方向,防范风险的对策,力求将因美国经济波动导致进口减少,从而使世界经济遭受的损失与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以避免使世界经济趋向恶化。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努力扩大内需,减轻经济复苏严重依赖出口,尤其是过度依赖对美出口的局面,是较为迫切的任务。:
1. 唐任伍:世界“一体化”与“美国化”(J).世界经济文汇,2000(5):15-20.
2. 王建,黄金老:美元化的及对策(N).京.证券报,1999:12-23-16.
3. 刘建江: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产业结构调整、低失业率互动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1(4): 72-75.
4. 刘建江、刘怀德: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案例(J).世界经济,2000(6):22-30.
5. 陈宝森:当代美国经济(M).文献出版社,2001.
6. Jacques Morisset,“Unfair Trade:Empirical Evidence in World Commodity Markets over the Past 25 Years”,April,1997.
7. W.A.Lewis,“World Production,Prices and trade,1870-1960”,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20,1952,pp105-38.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