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融合,最终朝着无国界经济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但首先需要转变的是观念。在我国,这一点尤为重要。本文试就当前需要解决的若干认识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不是“开放”的问题而是“融入”的问题
“开放”一词,意指一国打开“城门”,自己走出去,也允许别人走进来,是和闭关自守相对应的,而“融入”一词则是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主动出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我国过去面临的是“开放”的问题,建国初期,在经济上贴近苏联,而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脱离了世界经济主体,实际上是集体的闭关自守;以后既不同苏联来往又不同西方国家交流,搞了经济上的“独立王国”,脱离了国际化进程。结果丧失了多次发展机遇。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外贸易、吸收外资的规模被世界所关注。但目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场化的改革及全球、区域性、世界性的经济组织有效地组织了各国的经济活动,信息技术使“地球村”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愿意还是不愿意,所有国家都会被“卷”进去。自觉地“融入”其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近年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证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
二、经济全球化不是单纯地追求贸易总量,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国际贸易的规模是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当前世界货物、劳务、资本、科技、信息、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加速,其规模迅猛扩大。1990年至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平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1980年至1981年的11种增加到1993年至1994年的21种。这种发展规模是市场经济体制迅速扩张的结果。80年代以来,原有的和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60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然完美的制度,需要加以规范和完善。发达国家也在进行改革,放松限制,推行自由市场思想,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还比较繁重。这里特别应注意的是,只有市场化,只有市场经济的规则才是世界经济的共同语言,抛开市场化的改革就谈不上全球化,一个国家的改革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特殊性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不应是刻意追求的目标,否则,会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三、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不是经济侵略,而是平等的贸易关系
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和商品输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流动的必然趋势,是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的一般表现,正是这种流动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益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了大量的外国资金,从而为实现“赶超”战略奠定了基础,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例如,中国在1994年前,科技排位还在28名以后,1997年就已进到第20位。韩国60年代初连一节电池也不会造,现在已成为尖端芯片的重要产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如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曾说过,“自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有70%是发展中国家促成的”。而有少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慢,甚至长期倒退,这也可以说是没有抓住机遇,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的结果。当然,在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也不都是鲜花。东南亚国家虽然在“赶超”战略方面出现了一些困难,这是经济发展周期的调整问题,不可否认其经济实力的明显增长。
国际贸易都是互利的,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源和劳务,这是由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只能靠经济实力来改变,而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条件,会有助于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格局。所以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虽然有不平等的因素,有剥削的成分,但整体看还是互利的,不可简单地说成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更不能说成是新殖民主义.
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重要的不是改变规则,而是适应规则
经济全球化要遵循统一的规则,统一的规则和秩序包括国际组织、国际协议、国际法规则、国际惯例和各种技术经济规范等等。如世界贸易组织达成《信息技术协议》、《电信贸易协议》、《开放金融市场协议》以及被世界各国认可并执行的ISO一9000质量认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PPM环境标准限制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和本身经济实力的局限性,目前只能遵循现有的国际规则,而不是改变规则。从实际来看,国际经济秩序终归取决于实力的对比。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投票权取决于成员国以特别提款权计算的份额大小,因而使美国实际上享有了否决权。从我国的情况看,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规则的制定和修改都没有发言权,而且在按照国际惯例行事方面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还不是企业法人;关税较高,而且没有实行“纯关税”制,进口贸易的80%受许可证、数量配额等非关税措施的控制;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还不够,如金融、保险的地域和数量限制很多,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刚刚开始试点;还有知识产权、投资措施、技术标准、农产品和纺织品进口问题等。所以,应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按国际技术标准改造我们的产业,按国际通用规则完善管理办法,才能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奠定基础,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经济全球化不是各国主权的强化,而是主权属性的弱化
各国主权弱化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地理扩张倾向。市场经济是极富穿透力的一种力量,其逻辑是将经济活动集中便于生产并获得高额利润的地力,经济越繁荣,就越需要人们尽量地交流商品和投资,这位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使主权的行使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如与国际接轨,参与一体化限制了国家的经济决策权;对外开放影响国家对资源和领土的管理权;跨国公司打乱了一国的经济增量权;无国界经济侵蚀了公众对祖国的忠诚感;国际协调机构“吞噬”了一国的部分行政权等等,正如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所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在认识市场经济和国家主权的关系方面,还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在主权问题上轻易让步,使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受损;二是抱住过时的观念,不能积极参与全球化。我们应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权衡利弊,明确得失,既立足于当前,更应考虑长远,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较大收益。
六、在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比劳动力的作用更为明显
经济的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这是由资本积累的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冲说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本制度,是一种“全球性”的制度,一旦有了根基,它就会难以抑制地在内部增长壮大,并不可遏止地向外部蔓延,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最根本的力量。
资本取得对劳动力的优势,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原始的资本积累,是靠对劳动力的直接剥削来进行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者联合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本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工人的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资本在其规模上已居于统治的地位;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政治因素使得垄断资本力量加强,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本运作的能力;发展中国家进入经济一体化后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较廉价的劳动力,使得资本可以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寻求最低工资,从而也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劳动工资,如美国就开始实行了低工资战略等等,这些情况都表明,世界性资本积累的结构已发生了变化;依靠科技,依靠资金的投入,对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明显。
七、经济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涉及到政治领域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必然较多地关注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素质将极大提高,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广泛地要求参加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拥有雄厚实力的独立利益群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提出相应的政治参与要求;日益发达的信息传媒网络,从技术上支持了人的自主选择的权力,宣扬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意识,也使“愚民政策”的体制丧失了基础。所以,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政治上的一体化作为新的推动力,这也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决定的。政治一体化的过程尽管是漫长的,但却是经济全球化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八、经济全球化不是竞争的消失,而是竞争的加剧
竞争与合作并存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全球化在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竞争的原因,在经济上是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本的扩张性,大资本总是企图剥削、侵吞中小资本;在政治上是由于国家的存在,各国都试图通过增强自身实力增加他国对自己的依赖性,从而较多地占有资源,较少地付出成本。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全球化同经济民族主义的对立和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一是以国家为主体,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表面上的经济纠纷往往成为暗地里的政治较量,有时政治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实力的竞争,发达国家利用其巨大的经济优势,处于国际分工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在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大量的令落后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经济利益;三是经济竞争手段的多样性,有经济援助、经济渗透、经济制裁、关税战、贸易保护主义等;四是经济竞争的残酷性。资本是嫌贫爱富的,它不怜悯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想通过“赶超”战略,跨入先进国家行列将会越来越困难。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发达国家既是国际投资的主体,也是引进外资的大户。1995年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53%,为203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仅为15%,为1000亿美元。我国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必须认真对待。我们的有利条件是比较多的,如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科技产业基础初具规模、宏观调控机制卓有成效等等,应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确立相对竞争优势战略,选择若干产业部门,选择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加大投入,保证重点,就能在竞争中逐渐变被动为主动。
九、经济全球化带给各国不是“共同富裕”,而是一定时期内“两极分化”的现实
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也有扩大贫富差距的作用,使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出现贫困化。其主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植根于市场化,而市场化原本会自发地造成两极分化的,加之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使得各国争夺资源、市场、科技优势的竞争更为“无序化”,极易出现“两极分化”。这种两极不仅发生在南北之间,出现“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也发生在第三世界各国之间,由于它们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同,造成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使“第三世界”的含义发生变化。如50年前印度和韩国的人均收入大体相当,可现在韩国已是印度的8倍。两极问题同样会出现在一国的内部。从国内贫富差距看,最近15年,美国在经济调整中就使贫困人口从9%上升到16%。我国近几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扩大也是非常惊人的。据1998年5月26日《中国经济时报》载文报导,我国的基尼系数从80年代初的0.28提高到现在的0.4,其贫富差距超过了发达国家、东亚及原苏联国家。我国的分配收入差距过大,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稳定。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特别是在当前,企业改革正处在关键阶段,下岗工人比较多,生活水平不稳定,如果不特别重视利益分配问题,会造成普通百姓的心理失衡,就会影响到改革开放,影响中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十、经济全球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可以说从四五百年前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时就开始了,那时,是一般的商品交换和投资的拓展,到了近代,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逐渐露出雏形。目前,由于世界各国对资本经济的普遍认同,由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经济的全球化从而转为质的飞跃。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进程,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也会不断拓展,全球化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各国参与的范围、发展水平、参与的程度、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都会随着内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要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动荡无序的状态,如国际分工格局、世界贸易体制、国际投资影响、国际经济组织等都需要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全球化好处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国家利益的牺牲、经济利益的让步、民族文化的“异化”等等。社会学理论认为,在团体生活中因不愿付出必须付出的代价将会承受更大的代价。经济全球化不是“福利化”,并不是把财富直接赐与或公平分配给各国,而只是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世界贸易组织等,更不是慈善机构,它要求各成员国在竞争中求合作,在统一规则下求发展,它适用的仍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法则。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每一个国家都必须脚踏实地、抓住机遇、跟上潮流。全球化过程是一个可为的,可以设计和引导的过程,民族国家可以在本国经济最大承受力的基础上寻找开放度最高的与世界市场的结合方式,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策略性地参与全球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