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1)(5)
2013-08-28 01:24
导读:而1999-2001年流行的《警坛风云》、《罪证》、《刑警本色》、《永不瞑目》、《121枪 杀大案》、《女子特警队》等所谓“公安电视剧”,应该说也是这种
而1999-2001年流行的《警坛风云》、《罪证》、《刑警本色》、《永不瞑目》、《121枪 杀大案》、《女子特警队》等所谓“公安电视剧”,应该说也是这种通俗剧主旋律化和主旋 律通俗化的结果。“公安”题材为电视剧在犯罪奇观、离奇情节、生死考验与国家形象、政 权力量、社会公正之间找到了一个中介点。主旋律为警匪故事提供了政治包装,警匪故事为 主旋律提供了市场卖点。显然,从家庭伦理情节剧到情景喜剧,从婚恋言情剧到公安反腐剧 ,这些电视剧类型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正是流行文化的本来特点。
四
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电视剧市场空间及其庞大,所以,中国电视剧不仅数量众多,而且 类型也相当丰富。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由于其回避了现实矛盾的直接表述同时又可以通过历 史与现实的相似性来与现实沟通具有独特的题材优势;同时,历史题材电视剧还由于历史本 身 的陌生性和假定性为其艺术虚构提供了自由度和想象空间也具有了某些艺术虚构的优势,在 这一时期,成为了最引人关注的创作现象,出现了不少引起轰动的作品。无论是正说或者是 戏说,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多与政治密切相关,因而也成为中国观众政治关注惟一能够得到相 对自由传达的公共领域。而其他电视剧类型则尽量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在大众需要与国家利 益之间找到结合点,用儿女情长、用美女英雄、用嬉笑怒骂来表达当代人的生存渴望、困惑 和期待。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正是由于中国电视剧消费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电视剧生产在中国还将得到继续发展 ,而且这种发展除了继续面向广阔的本土电视剧市场以外,还将面向国际电视剧市场,特别 是东亚地区的电视剧市场以及全球华语电视剧市场。在亚洲地区,华语电视剧具有巨大的市 场潜力,尽管美国节目在这些地区有一定影响,但是在那些有着丰富选择的地区,最流行的 电视剧往往不是美国电视剧,而是那种与本土文化有着渊源和现实联系的电视剧。而中国文 化的漫长历史对亚洲各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实际上为中国电视剧的输出提供了文化基础, 多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亚太地区的成功发行表明中国电视剧可能在全球的区域性市场中占据 重要的位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仍然有潜力,毕竟不仅中国大陆有12 亿人口,台湾还有2100多万人口、香港有600多人口,另外还有2000万华人在东南亚各国,400多万华人分散在世界其他地区(注:资料来源:赵玉明《华语电视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华语电视国际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第12页。),而受到华文化历史和现实影响的人口数量就更是难计 其数,虽然人们处在已经改变过的物理空间中,但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历史仍然能够为他们 带来或多或少的联系,正像有学者在讨论这种电视文化的亲同现象所指出的那样,“观众将 倾向于选择那些与他们自己的文化最接近和更紧密的节目”(注:John Sinclair,Neither West nor Third World:The Mexican Television IndustryWithin the NWICO Debate,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12/3.343-60.)。应该说,这样一个巨大的 已有或者潜在的消费群对于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当然,中国目 前的电视产业化程度与这样的发展前景相比还有巨大差距,中国实际上还没有形成真正具有 全球化运作能力的电视剧产业集团,甚至也没有形成工业化的电视剧生产基地,当然更缺乏 现代文化产业的管理经验,所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如同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样,要经过 相当一段过程才能真正参与全球的文化产业竞争中。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全球化前景下,许多人都善意地谴责和实际地抵抗文化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 侵略”,有人甚至预言,“全世界将被带入一个被少数全球公司所支配的巨大的资本主义体 系中。仅仅只会剩下一、两个这样的公司,而所有的决定都将被利益和平均线所驱动。媒介 将充斥各种娱乐节目而几乎不再有任何严肃的公共事务的内容。强调的只是物质主义、消费 主义和商品化。”(注:David Demers,Global Media::Menace or Messiah,Cresskill::Hamption Press,1999.P.62)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当代的自由经济学家、媒介巨头以及汤林森这样的学者为文化全球化辩护(注:See John Tomlison.Cultural Imperialis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他们甚至提出全球化已经使民族性概念受到置疑。索尼、 新闻集团等拥有好莱坞公司的企业并不以美国为据点,那么,人们将如何来判断民族媒介产 品呢?是根据制作、发行、放映权或是主创人员的国籍或是本土的内容、风格和文化特性?显 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一方面世界性扩张,一方面本土化包装,民族性、国别 性将越来越难以区分。但实际上,正是这种难以区分,显示了全球化的一种同质化的结果, 当世界媒介成为一种媒介、世界文化成为一种文化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人类文化生态环境的 危机。
共6页: 5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