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的传播美学思考(1)(3)
2013-09-02 01:19
导读:二、真情互动:舞蹈的"现象学"出路 1、体验真情 再现论(即摹仿论)也好,表现论也好,包括形式论也好,是舞蹈本质乃至一切艺术本质的不同侧面,都
二、真情互动:舞蹈的"现象学"出路
1、体验真情
再现论(即摹仿论)也好,表现论也好,包括形式论也好,是舞蹈本质乃至一切艺术本质的不同侧面,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都有理,那么在从事舞蹈创作时究竟应当遵循哪一种创作理念就显得无所适从。因而我们从这种传统的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方法探讨舞蹈何以带给人们美感是难以奏效的。我们应当立足于舞蹈自身、立足于舞者的切身感受,从最朴实的经验出发来探讨舞蹈何以给人们带来美感,正如西方舞蹈文化家保罗·瓦莱里认为,舞蹈是存在中的一种特殊瞬间,而这种瞬间是在欢乐的陶醉中取得的。"在一切陶醉之中,最为崇高的,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就是对动作的陶醉。我们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将我们的肉体发动起来的行为,可以将我们抛入一个希奇古怪的和令人肃然起敬的状态之中", 为此,我们要采用本世纪广泛流行的"现象学方法"来探讨舞蹈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所谓现象学方法就是要"回到事物本身",让事物的性质在自身中得以敞亮、呈现。这种方法有助于使我们清楚"任何一个门类的艺术之成为某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其原因决不在它与其他门类的艺术有多少联系或有多少相近相似之处,而在于有多少不同、相异甚至相反之处。" 舞蹈并非传统舞蹈理论所说的是"流动的雕塑"抑或"形象的
音乐",舞蹈就是舞蹈,它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魅力,这种艺术的魅力概而言之就是"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闻一多先生说得好,"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舞蹈,不是跳给别人看或看别人跳,而是自己跳。""舞蹈的’舞’和’蹈’或曰’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而且更主要地是目的。" 所以格罗塞才说,"现代的舞蹈不过是一种退步了的审美的和社会的遗物罢了,原始的舞蹈才真是原始的审美感情底最直率、最完美,却又最有力的表现。" "原始舞蹈不同于现代舞蹈(泛指进入所谓文明时代后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的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全民参与性。在原始时代,几乎人人都是舞蹈家。舞蹈对于原始民族,正如生产劳动一样,是人人都要参与其中的活动。在劳动中,只有不同的任务(如男人狩猎,女人采集)而没有不劳而获;在舞蹈中也只有职能的分工(如有人领舞,有人伴舞、伴奏)而没有袖手旁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舞蹈的本质当作此理解。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抒情艺术的最高形式在当今时代却蜕变为其他艺术的附庸品,--她附属于歌唱艺术成了"歌伴舞"、攀附于小品成了舞蹈小品,舞蹈难道就此沉沦,只是用来充当文艺晚会的调味品而可有可无吗?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
2、发掘互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舞蹈从其起源上就是社会性的,人类只有与他人结成群体、结成社会,才能真正获得生命活力与生命感。所以人类的生命活力与生命感与其说是自然性的,而毋宁说是社会性的。原始舞蹈的全民参与性对于群体团结和人与人之间生命情感的息息相通就起着重大的作用。正因如此,格罗塞才强调指出,"舞蹈的最高意义全在于它的影响的社会化"。
电视舞蹈却在人们面前树起了一道媒介屏障,人们对舞蹈的观赏只是一种不发生实际性介入的"内摹仿",所体验的审美感受也只能是虚拟的。真正的舞蹈是用整个身心的全方位投入,没有这种身心的投入便不会有对于舞蹈的精彩体验,所以,应当把电视机前的观众调动起来,使他们从冷漠淡然的内摹仿中走出来,用真诚的情感全身心地参与到舞蹈之中,发现和发掘舞蹈的互动潜能。
我曾经观赏过来自香港一个后现代舞蹈团表演的作品"接触即兴"。这一舞蹈的理念就是舞蹈是人类生命情感互相沟通的最完美形式,它无需技巧、人人都会。它将观众邀请到舞台上与舞者一同表演,--这里,已经没有表演者与观赏者之间的区分,有的只是跳舞者、参与者--是真正的全员参与。"接触即兴"现场指导观众两两一组背对背紧贴住,双方互相用背部支撑和接触。"跳舞"时一方用背部托住另一方的全部身体使其不致倒地。这个舞蹈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方用背部托住另一方躯体而不用手来帮忙是需要有一定练习的。这个舞蹈的
哲学意义在于通过舞者背部互相负重接触,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到了沟通净化,而这种通过肉身取得的沟通净化远远超出了以往借助语言的方式。这是因为"动作可以在身与心之间创造出一种有价值的联系……但科学的言词却不能如此",这种舞蹈使"人们意识到,能够通过自己肉体的动作,打开自己的心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这个舞蹈的互动品格对我们颇有启示,历来的电视综艺晚会尤其是春节联欢晚会都十分强调"互动性",其目的旨在通过荧屏内剧场审美的调动与荧屏外的电视观众一起"互动"、"联欢"。这一互动概念仿佛约定俗成、毋庸置疑,而这里我们恰恰要对其提出疑问:隔着荧光屏如何来实现人与人身心的交融接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这是媒介霸权意识的一种反映。在我看来,电视互动的内涵并非是指荧屏内与外的互相交流,在这一观念里,电视节目制作者凸显出自我意识极强的"主体性",它视荧屏外的电视节目接收者为客体对象,以电视为中心聚拢在荧光屏前接受它所传达的信息,而对于荧屏之外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则漠不关心、冷若冰霜。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应当是以电视机为中介,沟通电视观众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在观众-电视-观众所组成的三角关系中,不应有主客体之分,有的只是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倪萍呼吁的四次"拥抱"就是某种富有新意的互动形式,她在电视荧屏上呼吁荧屏外的电视观众拥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以及用心灵拥抱海外的侨胞,可见在对于电视互动性的理解上,已经比前有了质的进步。
对于电视舞蹈节目,由于它的动作本性,我们何不以这个目前比较薄弱的艺术形式作为突破口,大胆改革、锐意创新,通过舞蹈的动作魔力发掘语言和文字都难以达成的情感疏通,缓解与消除人们情感的紧张状况,创造性地沟通人伦情感,使人与人的身心互相沟通融合,从而实现综艺节目尤其是春节晚会久违了的"联欢"?!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