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身份的认同——对金庸小说及电影的文化解读之

2013-08-31 01:09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身份的认同——对金庸小说及电影的文化解读之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无论是对于个人或者群体,身份的确立是存在的合理性的
  无论是对于个人或者群体,身份的确立是存在的合理性的根本,因此能否确定自我的身份成为一种存在意义的探求。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来讲,在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双重驱使之下,这种文化身份的认同可能是一种不言而喻的事情。但对于香港人来讲,这个问题却显得有些不太寻常。香港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在正史中是殖民化的历史,正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使香港人对自我的政治、文化身份认识显得更为敏感。尤其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多次的政治事件的发生,更加带来了香港人在身份认知中的惶惑与不安。而由于殖民政府明智的没有强行推销其国家意识,同时与大陆又处于相当长时间的文化隔绝状态,所以,在一种文化身份或政治身份的认同中,大众文化在自我寻找着认同的皈依。

  在缺少一种正统意识形态观念指引的情况下,大众文化的独立性显现就更为明显。就政治文化身份认同这一点来看,大众娱乐艺术在很多层面上充分显示了大众对这一问题的有意或者无意的认知。

  在香港50多年来的各个时期流行的类型片中,很多都包含了这样的因素,武侠功夫片、古装片、警匪片、黑帮片、家族片、卧底题材影片等香港影视界所热衷的题材,虽然是都是一种商业娱乐产品,但正是这些影片,在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和精英话语失语的情况下,多角度的反映了香港市民对自我身份认同上的观念。

  50年代开始的武侠功夫影片及其他的古装片的盛行,正是在一种强烈的中国大陆本土文化归属感的趋势下形成的。而从70年代中期开始这类影片的逐渐衰落,正是同香港人的这一文化身份认同的逐渐形成互相脉动。

  例如几十年来香港影视作品中都大量出现的以卧底的故事题材,从某种角度来看,都很有代表性的表现了香港人的这种自我身份认同观念。香港岭南大学的罗永生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对「卧底」这一题材进行了非常独到的分析2,在这篇文章中,罗先生细致的分析了多年来电影中的「卧底」这一特殊的角色形象在香港的独特文化含义,从政治身份、文化身份等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总结之中,罗先生提出:「无疑的,香港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并没有为一百五十年来的香港『历史』找一个原乡式的『归宿』,关键亦不在于香港的文化身份是单纯还是混杂,因为身份认同问题始终是政治的和伦理上的个人选择。九七年的『大限』,相对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繁杂多样的种种『过去』(pasts),并不是一个现代『线性历史观』下那条想象中时间长河上的终点。它毋宁是一个存在的选择,一个重整记忆,清理旧帐的大决算,也即是一个让每个人『重新做人』的生死大关。」近两年香港最大的热门影片就是《无间道》系列,也同样展示了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中的心态。「卧底的悲剧遂变成了一个关于记忆和身份暴力的故事,而善恶分界的模糊与吊诡,尽现在这样一个『无间地狱』名之的悲剧底下。这个悲剧超越了原来的卧底回复正常身份的故事,因为无间道要讨论的,不仅是失去身份之苦,而是如何才能『重新做人』的难局。这个『重新做人』的历程,一定要处理每个人的『过去』,那些透过记忆、记录、档案而留存的『过去』。对于卧底探员来说,『重新做人』就是回复『真』身份,也就是恢复记忆,制止自己继续在身份迷失的苦海中流放,终结那在善恶边缘的危险徘徊。他需要的是『回归』,重获警察这个国家机器的确认。相反,对于一个潜伏在法治文明世界的匪徒,想『重新做人』的话就要为自己『洗底』,洗刷掉自己的记忆,也抹去甚至消灭他人对自己的任何记忆。」在这样一个卧底的世界中,「他们向哪方面都能靠拢,也会随时背叛任何人和原则,在他们中间,起主宰作用的是行为逻辑,恐怕还是符应着与百多年香港历史共同推进的『勾结式殖民主义』文化形构。这个『无时间、无空间』,不随时日年份而被跳跃,跨境跨地的在不停运作的文化权利形构,或者也就可以像这套电影一样叫作『无间道』。」3

  陈永仁说要证明自己的身份,他说:「我是警察!」刘建明回答:「谁知道?」两个卧底之间的问答,正是香港人在一百多年来自我的对话。

  《鹿鼎记》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卧底的故事,韦小宝的身份就是卧底,在国家至高无上权力象征──皇帝与江湖第一大帮派──天地会之间周旋,这样一个意义上说,他真可谓古今中外第一大卧底。他在这权力的两极之间左右逢源又左右为难,既是游刃有余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之乐此不疲,但暗藏的杀机又不得不让他盼望早日解脱。70年代的香港,正是处于一个从向国际化现代都市转化的时期,香港本土文化的归属感与大陆民族归属的游离日渐显现。韦小宝的这种困境同样是香港人在政治与文化双重身份认同中的困境。小说里,韦小宝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大骂:「皇帝逼我去打天地会,天地会逼我去打皇帝。老子脚踏两只船,两面不讨好。一边要砍我脑袋,一边要挖我眼珠子。一个人有几个脑袋,几只眼睛?你来砍,我来挖,老子自己还有得剩么?不干了,老子说甚么也不干了!」小宝最终可以撂挑子不干了,但香港可以吗?所以香港人的这种困惑一直在延续。

  康熙正色的告诫小宝:「小桂子,你一生一世,就始终这样脚踏两头船吗?」这是对于香港人来讲,一直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电影《鹿鼎记》更是强化了这一主题,「卧底」这一现代辞汇在人物的语言中被形象地表达了出来,韦小宝所做的一切变得都可以从卧底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最终也只能在恢复自我时,才能确立自我的存在。

  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香港政治文化认同观念发生转折的时代,香港在70年代开始的经济腾飞促进了香港人地域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967年在大陆「文革」造反热潮的推动下,香港左翼工人掀起了著名的「六七暴动」。对此,金庸的态度非常明朗,他是坚决反对暴动的,在他当时一系列的文章中,阐发了自己的政治观念。最终,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暴动平息。但这一事件对使金庸,同时使香港人更为务实的去思考香港作为存在的意义4。在随后的刊发的《笑傲江湖》中,政治影射性就非常明显,因此被人成为「政治寓言」小说5。对于「葵花宝典」的争夺最终是就是为了称霸武林。在电影《笑傲江湖》中,这一情节更是简化为对「名」的争夺,风清扬这样提醒令狐冲:「江湖派别满口道理,不过是场权力游戏。」「就是『名』这个带来了天下人的不惑是非」 ,「名」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政治文化体现,对「名」的喜好是全球化的现象,可能中国人的要求更为强烈一些更为正统一些,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正言顺成为正统理念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观念。令狐冲等人最终的退隐江湖,本身也就以为名利观念在尘世的无可逃避。但也只有摆脱这种名利的纷争,人才能确立自我的独立的存在。

  而对身份认同问题思考最多表现最为直接的,则是在1969年开始在《明报》连载的《鹿鼎记》。

  小说中,康熙的一段话非常很有代表性,他说:「我做中国皇帝,虽然比不上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剎国又不敢来犯疆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归复朱明,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统治下,日子会过得比今日好些吗?」这层主体在小说中反复被强调,到了小说最后,在虚拟的同清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对话中,韦小宝这样问他们:「小皇帝说,他虽不是鸟生鱼汤,但跟明朝那些皇帝比较,也不见得差劲了,说不定还好些。他做皇帝,天下百姓的日子,就过得比明朝的时候好。兄弟没学问,没见识,也不知道他的话对不对?」这立刻问的几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哑口无言,他们「想起了明朝各朝的皇帝,自开国的明太祖直至末代皇帝崇祯,若不是残忍暴虐,便是昏庸糊涂,有哪一个及得上康熙?他四人是当代大儒,熟知史事,不愿抹煞了良心说话,不由得都默默点头。」当然,我们不能说金庸就是在以康熙比喻港英政府,但是,作品所提出的价值判断却来得非常明显,面对平息不久的由于政治归属为主要目的的抗英暴动以及其他的港人与政府的政治摩擦,同时面对香港经济的起飞与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香港在向繁荣发展的前景依稀可见。因此金庸在这里所提出的新的文化认同观念,的确有他时代的合理逻辑依据6。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电影《鹿鼎记之神龙教》中,情节类似:

  陈近南谆谆教导韦小宝:「小宝,你人很聪明,办起事来又能够随机应变,只要你不贪图荣华富贵,一定可以推翻满清,复我汉人江山!」   小宝:「是,师傅。不过我有个问题不太明白。」

  陈近南:「你说。」

  小宝:「自从康熙登位之后,四海升平,尤其是鳌拜死了以后,更加是国泰民安,老百姓都吃得好、穿得好,为甚么还要推翻他呢?」

  陈近南:「这是我毕生的志愿!」

  小宝:「哦,我明白了,不过为了你毕生的志愿就要打仗就要人……会不会好像有点……」

  陈近南打断说:「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

  这时冯锡范闯入:「陈近南,你食古不化,就连你的徒弟也不服你。哈哈哈哈。」   一场大战随之展开。

  在搞笑的娱乐影片中加入这样的情节,同样可以看出大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在诉求这样的理念:百姓的生活幸福安定高于政治理想与信念。香港人只要能够有和平幸福的生活,那么至于谁来统治,便成为了次要的事情。这正好同当时香港人文化身份认同观念的转变相互呼应。当然,这也是对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的超越,具有现代性的世界目光。电影中把陈近南等人的反清复明简化为单一的政治理想,这一点,其政治意识形态的隐喻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个问题先不多谈。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中,有一点也很明显。在小说中,康熙可以说是唯一被颂扬的历史的英雄,但在电影中,康熙没有了这样英雄气概,它心地善良、温文尔雅但显得懦弱了许多。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发展让人对封建统治者所持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一个封建专制体制下的极权主义统治者,他对历史所带来的阻碍往往更能够抵消他能够为历史带来的贡献。这也说明香港人慢慢的放弃了对领袖人物的幻想,同这一时期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英雄的消解有着类似的文化韵味,尤其是在世纪末的香港,更是显得特殊。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随着70年代开始的「香港人」这一文化身份认同观念的基本确立,身份认同这类的问题开始有了很大的淡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武侠功夫影片、古装片开始走向衰落。时尚剧开始大量出现,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如此。正如有论者所说的:「在七十和八十年代,没有民族主义思维束缚的普及媒介,成了凝聚本土社群的一个主要基地。媒介将各种西方价值、中国传统及本地经验重新组合,将之凝结为一种港式文化。此一本土意识,经历了一个『隐中国化』的过程,……中国与香港有着清晰的身份界限。此『隐中国化』过程,亦常常产生一个混淆甚而矛盾的中国/香港的身份问题,一方面,香港人常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歧视某些中国大陆的文化价值和生活习惯。」7随着世纪末的临近,「九七」逐渐成为一个全香港人必须面对的事实而即将出现,这样,身份的认同问题浮出了水面,加之不久前的金融风暴以及各种政治风波,香港人对未来回归后的前景有些疑惑和担忧也就很自然了。当然,随着此后回归的顺利进行、政权的平稳过渡以及香港经济以举世瞩目的速度进一步的腾飞,这些担忧和疑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日本漫画对香港漫画界及流行文化的影响(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