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后情感时代――《英雄》启示录(1)(3)
2013-09-03 01:04
导读:不妨从极简要的意义上,对情感主义与后情感主义之间的关系作如下对比: 情感模式 情感主义 后情感主义 情感呈现 本真的情感 包装的情感 历史观 真实
不妨从极简要的意义上,对情感主义与后情感主义之间的关系作如下对比:
情感模式 情感主义 后情感主义
情感呈现 本真的情感 包装的情感
历史观 真实性 虚拟性
故事参照 生活实事 生活想象
制作目的 审美感染与文化启蒙 审美感染与日常娱乐
感觉取向 听觉引导 视觉引导
观影效果 动情与沉思 快乐与舒适
电影观 实际生活的明镜 幻想生活的魔镜
代表作 《人生》、《老井》 《甲方乙方》、《英雄》
这样的对比是粗略的,但如果多少有些道理,那么,我不禁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当着中国电影已步入后情感时代,中国社会是否也已经和正在呈现后情感社会的某些特点呢?电影不过是文化产业,但支撑这一产业的却是社会的消费群体――广大观众,因为电影是为他们的消费而生产的文化产业。从《甲方乙方》力创国产电影最高票房到《英雄》刷新国内外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新记录这一事实,不能不使人清楚地看见电影观众对于后情感主义美学的认同轨迹,而这种轨迹正昭示着后情感社会已然来临的强有力信息。由此我想起了斯捷潘·梅斯特罗维奇在《后情感社会》中说的一段话:"当代西方
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地操作的基础。"他认为西方社会已进入"后情感社会"(postemotional society)。这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 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文化产业普遍地操纵了,"不仅认知性内容被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 在后情感社会,后情感主义成了人们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后情感主义是一种情感操纵,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ethic of Niceness)。" 快适伦理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凸现出后情感社会的日常生活的伦理状况。它追求的不再是美、审美、本真、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是强调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即使是虚拟和包装的情感,只要快适就好。快适伦理堪称后情感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中国是否已经进入、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已进入后情感社会,固然还可以继续讨论和争辩,但可以指出的是,先有《甲方乙方》后有《英雄》,它们携带强劲的票房势头俨然已成当今中国社会审美时尚流的新霸主,打造出以快适伦理为核心的审美新时尚,由此掀开了中国后情感社会的宽广舞台的一角。尤其是在《英雄》里,视觉快适伦理显然占据压倒一切的主导地位。历史真实已是无所谓的了,人物间的纯真爱情故事更是可轻可重,只要视觉快适就好,视觉快适胜过其他一切!准确地说,历史真实和男女爱情都要,但都要为视觉快适而重新包装起来。换言之,"历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快适故,二者皆重包"。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无名如何在秦王面前"重新包装"长空与残剑和飞雪之间的三角情感纠葛,以及残剑、飞雪和如月之间的另一三角纠葛;而在包装诡计被秦王识破后,无名只能选择强力出剑,但最终还是屈从于来自远方残剑的无声的"天下主义"原则。是的,正像秦王慧眼识诡计一样,聪明的观众个个对张艺谋的包装与作假明察秋毫,决不会弱于转而起劲倒张的媒体娱记。但是,有趣而又重要的是,他们不是选择大拒绝,反而选择有意上当、甘心买假、知假媚假。这是因为,他们内心已经选择或受制于别一种原则――与往昔情感主义决裂的后情感主义。后情感主义,宛如那控制无名长剑指向的隐性的"天下主义"原则一样,已经成了来自观众内心深处的无声的召唤、无意识的欲望涌流。"它情感假、不真实又怎么着?我就是想去电影院过视觉瘾!我就是想欣赏视觉盛宴!"后情感主义以及它所附丽其上的视觉凸现性美学成了观众据以观影的时尚化的意识形态修辞法则。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