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业现状及变数(1)(3)
2013-10-20 01:52
导读:三、解读 单纯从第一部分对中国电视业现状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中国电视业改革开放以来迅猛的发展势头,但如果把中国电视业放到时代背景和国际大环境
三、解 读
单纯从第一部分对中国电视业现状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中国电视业改革开放以来迅猛的发展势头,但如果把中国电视业放到时代背景和国际大环境中考察时,就会发现:当我们在走的时候,有人在跑;当我们在跑的时候,有人在飞,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对中国电视业现状进一步地进行深入的解读,就会悟出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我们再继续借口国情不同、制度不同、性质不同而对别人成功的经验不屑一顾,不但掩盖不了自己落后的事实,而且会导致更加落后。
1.无可否认,“四级建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电视业在量的积累上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但这种根据行政区划逐层建设的格局现在已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最明显的就是它所造成的市场条块分割和电视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电视台的运作不按照产业的原则而是用行政的方式来进行;重复建设的小规模电视台造成了宝贵的频道资源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难以集中财力完成电视媒体的高新技术革命。
2.文章在前面提到了电视台的多重身份,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也恰恰是影响中国电视改革的症结所在。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电视台的身份如果继续这样不明不白下去,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方寸,进退失据,找不到自己的游戏规则和应有位置。
3.我国制作市场的力量目前还相当薄弱。极个别制作公司的成功还只是一个不很明朗的苗头,中国要实行制播分离必须以强大的制作力量为基础,而制作力量的壮大又必须依赖一个基本成型的电视节目市场。
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交换和购买,可以说是有行无市,而且范围极小,运行极不规范。各级电视台都满足于自产自销,自己制作,自己播出。每个电视台都五脏俱全,人吃马喂地要养活大批制作队伍,真正用于节目制作的经费有限。不仅制作成本代价昂贵,而且雷同撞车的重复劳动甚多。反观电视节目市场又冷落匮乏,难以满足电视台的播出需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很多电视台都开始在电视台内部实行制播分离,但这很难有普遍推广的意义,因为这只是一对一的一种承包,没有在节目市场上检验淘汰,依然是计划经济下的指令分配模式(很象当年的国企改革),还远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
建立完备的电视节目市场,需要国家主管部门有目前的政策发布,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规保障,才能激活整个节目市场的活力,才能调动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给他们充分施展的信心和天地。否则,制作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力,一旦政策有变或收缩,时常容量发生变化,公司承担的风险未免太大。现在各制作公司大多在犹豫、观望或试探,大政方针不明是主要的原因。
4.我国电视台收入的90%以上依赖市场规模尚小的广告或政府拨款,而且其异地异国的经营收入除了中央电视台和三四个省级台略有进帐以外,绝大多数台都是零。俗话说,鸡蛋不能往一个篮子里放,这种靠广告一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旦广告市场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很难生存。而在世界电视产业100强企业的总收入中,电视收入平均只占到76%左右(1997年和1998年),余下24%左右的收入都是来自电视产业外的经营。而在电视收入中,除了广告外,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订户收视费和节目的制作与发行费。这种收入来源多样化的经营方式用国外媒介产业的术语说,就是“多角经营”,它包括两种涵义,一是指多业经营,一是指多地经营。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经营报纸、电视、杂志、印刷、出版业的默多克正是多角经营的成功范例。AOL和时代华纳的合并又再次提醒了我们,大众传媒必须正视新时代的网络冲击波。
相对而言,我国在行业上的联合还局限于媒介行业内部合并、发展。然而,没有跨行业的兼并、融合,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媒介产业;不打破媒介在地域上的条块分割,也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媒介产业,最终要与国外媒介集团那样的庞然大物竞争就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尽管几年来,国内上网的传统媒体已达数百家,但大多数仅仅是做了一个上网工程而已,上网后该如何发展,媒体都显得有些迷惘。原因在于,新闻媒体的网络话既要应对来自商业网站的挑战,又要面对内部的技术、资金等的限制,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是目前新闻媒体网站普遍的境遇。因此,建立以电视为主业的多元化产业集团势在必行。有一点值得注意,集团化如果不是以资本为纽带而以行政手段来进行,那这种集团化只会带来一次权力重组而不是资产重组,集团化也就不过是新瓶老酒。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注 释:
--------------------------------------------------------------------------------
1.《媒介管理》支庭荣著(第411页)
2.《传媒与资本市场“眉来眼去”》(《中国青年报》1999年10月15日)
3.《制播分离--电视台运行机制大转变》(《中国广播影视》2000.16)
4.《我国新闻媒体资本运营情况初探》(《新闻记者》2001.4)
5.同2
6.《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新闻记者》2001.4)
7,《美国传播产业政策的全球化取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3)
主要参考书目:
《媒介管理》支庭荣著
<中国电视改革的问题及对策〉徐舫州(〈现代传播〉2000.4)
<几家欢喜几家愁--解读“1999世界电视100强">陆地(<国际新闻界>1999.5)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