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女性与电影:摄影机前后的女性(1)(3)

2013-10-21 01:13
导读:根据莫薇的理论,女性银幕形象的色欲(eroticized)与男性三种注视(look)/凝视(gaze)有关:首先,拍下情境的摄影机的注视(即镜头内景物的事件pro-
  根据莫薇的理论,女性银幕形象的色欲(eroticized)与男性三种注视(look)/凝视(gaze)有关:首先,拍下情境的摄影机的注视(即镜头内景物的事件pro-filmic event),这通常是由男性主导拍摄的,与技术无关的,是男性的/偷窥的注视;第二是剧情叙事中男性的注视,使女人变成他们凝视下的客体;最后是男性观众的注视(如先前所讨论的),这个注视模仿着前述两项注视。
  但是,如果女人仅是被色欲化或客体化,这并不会太糟,如我先前指出的,客体化这件事可能是西方文明中先天即存在于男性与女性的色欲中。但有两点需要更进一步的说明。首先,男人并不仅仅是注视而已,他们的凝视夹带着行动以及占有的威力,而这在女性的注视中并没有,女人接受并回敬凝视,而没有威力。第二,女人的性欲化及客体化并不单是为了色情目的,从心理分析学的观点来看,这是设计来消灭女人(被阉割及拥有一个罪恶的、生殖的性器)所具有的威胁。在凯伦·霍妮(Karen Horney)的文章〈女人的恐惧〉(Thedread of women, 1932)中,她指出文学领域中。「男人从不倦于翻新表现被女人吸引的强烈威力,而和这吸引力并肩的,是他担心他会死或会被做掉的恐惧」,霍妮接着推测「男人在推崇女人时来自他渴望爱情外,也有想要终止这份恐惧的欲望。然而,类似的信念也在男性在态度上经常夸张地展示对女性的轻蔑上找到」。霍妮接着探索男人对女人的恐惧并不只在阉割上(与父亲比较相关),还有在对阴户的恐惧。   不管是什么理由──是害怕阉割(佛洛伊德)或是尝试要否认女人罪恶的生殖器之存在(霍妮),心理分析学同意男人努力要在女人身上找阴茎。女性主义电影评论家已发现这个现象(医学上称为拜物癖)在电影中作用的情形,摄影机(潜意识地)拜物化了女性身体形象,认为这个身体如阳具般以消减女人的威胁。意即,男人「将这个再现的形体转变成一个拜物对象,因此它变成令人安心的,而且是不具危险性的(因此,夸大且高估,形成是对女明星的崇拜)」。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霍妮指出男人称颂及轻蔑女人这两个相矛盾的态度,是反映出男人要消灭女人所带来的恐惧之终极需要。在电影中,拜物癖及偷窥癖这两个双胞胎机制代表了两个处理这两个焦虑的方法。如莫薇指出的,拜物癖「建构了客体的生理美,使之成为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东西」,而偷窥癖,与轻蔑的心态结合,则有一个虐待狂的倾向,并与由控制或支配女人所带来的乐趣,以及处罚女人(因被阉割而有罪)有关。对克莱儿·姜斯顿(Claire Johnston)来说,这两种机制在女人身上使得女人被呈现得根本不是一个女人。延伸《电影笔记》(Cahiers du Cine絤a)分析《摩洛哥》(Morocco)一片所持的理论,姜斯顿登认为冯·史登堡压制着「女人做为社会以及性的存在的概念」,因此将男人-女人的对立以男性-非男性(male-non-male)来替代。
  从此观点来看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对凝视和女性观众的议题,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分析的方法学所涉及到的更大的议题,尤其是改变现状的可能性。也由于这个新的理论方法,使得女性主义电影社团通俗化。例如,在一九七八年的圆桌会谈上,有些女性发出不平之声,对于女人原来由男性发明出来的理论,以及我们如何被男性主导的力量而被看/被摆置的这些现象表示不满。例如茱莉亚·李莎吉认为拉康的批评理论具摧毁性,它让女性「具体化在父系制度所意欲的幼稚位置上」;对于李莎吉来说,拉康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全然男性的」论述。而鲁比·瑞奇(Ruby Rich)则反对任何在银幕或观众席排除女性存在的理论。她质问我们如何能不理会位置,而仅是分析它而已?
  有些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似乎纷纷应和瑞奇的要求,开始挑战先入为主的概念,思考女人在父权制度电影中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例如茱蒂丝·梅恩(Judith Mayne)在最近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期刊中有一段有用的结论,她认为女性电影的讨论内容必须「打开胸怀」将观众纳入进来,她说:「评论的目的是要去观察电影如何激发反应以及观众如何反应的过程。」稍后,梅恩提议,对女性主义研究来说,较适当的位置是:放映机──让影像投射到银幕上的机器,以放慢速度或停止放映的方法来强迫我们凝视影像,来发掘这种过程如何制造出偷窥欲,让我们以「逆势研究」来研究我们做为观众的位置。   如果梅恩、李莎吉及瑞奇的提议导引我们至一个丰硕的方向,那么露西·阿布斯诺特(Lucy Arbuthnot)及盖儿·席内卡(GailSeneca)的理论则充满问题,但在这提出来做说明也很有用。在一篇针对《绅士爱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的论文中,阿布斯诺特及席内卡均尝试将某些影像定义成受压抑的,文章开始她们即表示对近期女性主义研究方向的不满,也不满意新近的理论性女性主义电影。她们指出,这些电影都太「集中在反对男性视女性为欲望客体,而较少让女性联结在一起」。另外,这些电影「在破坏叙事以及避免观众对主角产生认同感的同时,不止破坏了男性观赏的乐趣,也破坏了我们的乐趣」。在强调她们需要与银幕上坚强的(strong)女性形象认同之时,她们也提出好莱坞电影提供了许多令人愉悦的认同例子;在一篇颇机智的分析文章中,她们就提出《绅士爱美人》中,玛丽莲·梦露及珍·罗素(Jean Russell)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两个互相关怀、坚强的女性,正给予我们需要的楷模。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然而,电影应以整体来看,而不只专注几个镜头,很明显的,梦露与罗素都是被放在提供男性凝视的位置上。男人的弱点并没有使他们的叙事权力减低,女人也只有以她们的性欲做为盾牌。电影将她们结构在「被-看」的位置,而她们想主导诱惑男性这回事也变得荒谬,因为想捕捉男性的意思,正意味着她们要「被捕捉」。梦露以被拜物姿态所站的位置,目的在减低她的性威胁力,而罗素则是男性位置的反讽。结果是,这两个女人以一种夸张的形式,又再度重复了主导的性别类型典型。
  阿布斯诺特与席内卡两人的理论缺点是,她们忽略了所有主流影像基本上都是男性组构出来的。明白这点让茱丽亚·克丽丝特娃及其它人认为,在男性架构外,无法知道「女-性」(femimine)可能是什么。克丽丝特娃认为,因为社会需要以及宣传之便,我们一定得保留「女人」这个类别,但「女人」这个字她认为是「没有被表现出来的、不可说的、没有意义且无意识型态的」。依据同样的理由,珊蒂·佛莉特曼(Sandy Flitterman)及茱蒂丝·贝瑞(Judith Barry)也提出女性主义艺术家必须避免声明女人身体内有任何特定的女性力量,以及避免呈现「一个继承下来的女性艺术本质」。在一个拒绝女人满足的文化中,这种对艺术的冲动是可理解的,但这个导致了「母性」被重新定义成女性创造力的位置,而同时女人「被提议是文化的承载者,虽然是另类的那种」。
  佛莉特曼与贝瑞认为女性主义艺术的形式,如果不把「『女性』的社会矛盾」讨论进来,是相当危险的。她们提议「一个激进的女性主义艺术应该包括了解女人在文化的社会实例中是如何被设置出来」,并且「应包括设计来颠覆女性为商品的美学」,如同克莱儿·姜斯顿以及萝拉·莫薇早先提出女性电影必须是对抗电影(counter-cinema)的论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但是对抗电影的概念之关键点在视觉乐趣(visual pleasure)上。在定义上,对抗电影当然是拒绝乐趣的,莫薇认为这项拒绝是为了获得自由必然的前题,但毋须有问题介入。在介绍乐趣这个概念时,阿布斯诺特及席内卡提出了一个中心但很少被讨论到的议题,即在不认同好莱坞电影压抑的前题下,女性主义电影需要将女人放置在观众的位置上,并满足我们对乐趣的需要。她们指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者不知不觉陷入的陷阱,似是而非且自相矛盾的论点,即,对好莱坞电影而不是前卫电影的迷恋,因为好莱坞电影带给我们乐趣;但我们一直很机警地在某种程度上允许乐趣是来自对客体化的认同。我们这种做为(男性)凝视对象的「被-看」位置,成为性欲上的乐趣。
  然而,单单享受压抑并没有用;将好莱坞电影影像挪为己用,将这些影像从原来完整的架构中取出,并不会使我们有任何长远的进展。我在前面提到,为了要完全明白女人如何在被客体化时获得乐趣,必须藉用心理分析学来了解。
  梅兹、史蒂芬·希斯(Stephen Heath)等人已说明电影在很多方面模仿人的潜意识。佛洛伊德提出的梦与潜意识部分的机制已与电影的机制相提并论。电影叙事如同梦境,象征一个潜在的被压抑的内容,只是这个「内容」部分现在指的是一般的父系制度,而不是个人的潜意识部分。如果心理分析是一个可以解开梦境意义的工具,它也可用来解开电影意义之谜。   因此心理分析学被视为女性主义用来了解父系社会中社会化的第一步。我在分析好莱坞电影时已展示父系社会如何用迷思将女性摆置成沉默、缺席及边缘的位置之几种方法。一旦了解我们的位置以及我们所处的核心家庭所承续的语言及心理分析过程,我们必须想一想改变论述的策略,因为这些改变将影响我们所居住的社会(我在此并无排除从另一个角度着手的可能,即从父系论述的缝隙来建立另一个办法,例如集体儿童教育collective child-reading谜庥可开始影响父系制度论述;但这个方法必须对思想及行为常保警觉之心才有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接下来在本书的第二篇,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女性主义电影工作者已开始分析父系制度论述的工作,这其中包括以尝试找到破解的办法来分析电影再现的方式。在第十一章分析《佛洛伊德的朵拉》时,我们将说明电影工作者相信先提出问题来质疑现状是建立女性论述的第一步,也许质问是女性唯一可用来对抗父系垄断制度的方法。因为问题永远带来另一个问题,但事实上它至少已开始动作,即使它是在一个非传统的模式里。莎莉·波特即以此概念来组构她的电影《惊悚》(也同样在第十一章),并让她的女主角开始调查,藉一堆问题的查访引导到一些(暂时性的)结论。萝拉·莫薇也指出,即使有人接受女人心理分析的位置,那么我们尚不至于迷失,因为恋母情结/伊底帕斯情结在女人身上并不完整;她指出「因为女人在文化及语言上均被排除在外,因此有些地方女人并没有被殖民化」。
  从这个位置来看,心理分析理论让我们看到女人有改变自己的可能(也许可以此来改变社会),因为她们不像男人从小开始即经历明确定义、过分简化的一组心理过程。看完在制约的好莱坞电影再现下的女性导演们的反应后,本书的结论我们就将讨论这个可能性。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电影有话好好说——影视作品的现实背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