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第五代电影创作者的空间观念(1)(2)

2013-10-25 01:03
导读:另外,这几个初出茅芦的孩子选了这么难的一个题材,可以想象得到,恐怕很难得到厂领导的批准。可是广西厂有一位颇有威望的"老"导演郭宝昌(北京电
  另外,这几个初出茅芦的孩子选了这么难的一个题材,可以想象得到,恐怕很难得到厂领导的批准。可 是广西厂有一位颇有威望的"老"导演郭宝昌(北京电影学院文化大革命前的毕业生,他们都叫他郭爷 ),全力支持他们,所以厂里就同意他们开拍了。那时,真是郭爷长郭爷短的,没有郭爷的支持,或许 《一个和八个》就不会那顺利地拍摄出来。片子成功后,好象哪儿都没郭爷的事了。现在似乎大家都把 他淡忘了。郭爷似乎也没有把这事搁在心上。可我心里为他鸣不平。那些无干的人都因为写第五代而红 起来了。出现了多少文章,可就是没有人提到我们的郭爷。 

  再说一句题外话。电影学院的前院长沈嵩生(已故,不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位说看不懂电影的院长,沈院 长是后来接任的)是代这一届的学生受过的总代表。大家可以去问当年参加了为沈院长退休而召开的会 议的所有的系主任,广电部派来的那位代表在会上指出沈院长在任期间的错误之一就是支持第五代。( 在这之前,我当天就听说,一位电影元老居然亲自跑到电影学院来批评沈院长的教学哲学。真是狗拿耗 子多管闲事。我念大学的时候,校园还是相当神圣的,没有人敢随便明目张胆地闯进来的。便衣特务那 我就不知道了。上海的张骏祥老师,上海电影局局长,上影厂厂长,在第五代露头之后,要亲自办一个 跟北京电影学院不一样的电影学校,最后是委托上海戏剧学院代召一个电影导演班,并声称绝对不要北 京电影学院的教员来讲课。我们也一致抵制,绝对不会去给他们上课,而且我在给上戏其它班上课时, 声明上影那个班不准蹭听我的课。后话是,第二年学生反了,实在办不下去了,只好到北京电影学 院来讨救兵了。)再加上第五代拍摄的影片屡遭禁映,我们也就可以明确第五代进行创作的真正"语境 "了。凭良心说,电影"滑蛋"的庆祝活动有第五代的份儿没有?这是不是都是事实的存在?为什么要 装聋做哑,真不明白为什么现在会出现那样一些人对第五代,比如说,张艺谋、陈凯歌的创作的得失是 那么地幸灾乐祸,什么后殖民啦,什么张艺谋的神话破产啦,他们媚外啦等等。脱离了这个真实的"语 境"来对第五代妄加评论,参与讨阀,这叫居心险恶,有一个算一个。不要装聋卖傻。(我不太了解发 表这类观点的人,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他们都有些什么来头?谁派来的?后台是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当他们完成了《一个和八个》之后,到北京来送审时,这几个年轻人又来找我,要我去看他们的完成片 。据说电影局已经通过了。我当然怀着很浓厚的兴趣去看这部由长诗改编的故事片。我看完之后,他们 又来找我,要我给他们提提意见。我老老实实地跟他们说,不是我给你们提意见,而是你们告诉我,你 们是怎么想的,你们超越了我所理解的空间观念。于是他们就向我介绍了他们的拍摄经过。 

  学生超过老师,这是正常的。也是当教员的人企求并引以为荣的事。 

  在《一个和八个》里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小护士和徐科长在荒滩上的那一个段落。徐科长从上边请示回 来,带来很不好的消息。他在一个近景中坐在石滩上一面摆弄那只駁壳枪一面在发愣。这时从画面外传来小护士的声音:"徐科长回来啦。"徐科长稍稍向左回了一下头(这个动作暗示观众,那声音来自 左面的画外空间)。小护士接着吞吞吐吐地说,"我觉得王指导员,他不是坏人。你给他说说情嘛。" 徐科长无可何地站起来向左走去。摄影机跟摇一段,接着徐科长出画,小护士被纳入画面(就停在左画 框边,大半身景),她站在那里向右画外望着,我们听见徐科长远去的脚步声。这个镜头的空间处理是 利用双向出入画的运动把空间溶为一体:徐科长的出画动作把画内空间延伸到画外,小护士入画则把画 外空间带入画内。这样画内画外的两个空间就溶合为一了。 

  而象在《黄土地》中,老农一家和那战士在黄河边吃饭的那个段落,摄影机一下子向上摇到天,在底线 只剩下老农的头部。然后又下摇到地,天空只剩下上边框的一线天。我记得在学院第一次观看时,全场 都很震动。这个语言太棒了。虽然后来有人,尤其是西方的电影学者做了非常深奥的解释,我都不同意 ,因为在这一点上我当时还是比较直接了解他们的思想的。这个上下摇摄是代表那些农民靠天吃饭的天 地思想。不是象那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创作者的意识形态,一个说是创作者的什么儒家思想,另 一个又说是什么道家思想,都想自己标新立异,弄出点儿什么玩意儿,借中国的第五代也出个名。当BBC 四频道来采访我时,我着重谈了这一点,并和采访者达成协议,如果不用这一段,那就不要用我的采 访。可是他们的播出节目里恰恰去掉了我认为最重要的话。这简直是狗胆包天!而那位似乎成为那次报 导的香港女士连一句具体而有分量的话都没说出来,就会没完没了地重复当时最时髦的话"They tried to identify themselves." 这话谁不会说?所以后来我声明从此后拒绝BBC 的任何采访。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那些外国人还要争,在国外是谁第一个发现《黄土地》的。公认的是 PAUL CLARK在香港电影节上发现了《黄土地》,然后把它弄到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去的。据我所知,在此一年以前,伦敦的一家电影院已经正式公映了这部影片。这是《黄土地》第二次在国外露面(第一次是 我前面提到的幻灯片)。这事情是英国电影评论家 TONY RYAN 帮忙安排的。我还保存有该影院公映《黄土地》时的海报。是那位影院经理寄来给我的。这段事大概只 有少数几个有关的人知道。 

  后来,虽然第五代已经名存实亡,但是从他们现在的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开放 空间的处理。 

  第五代的作品再"臭"(后来者语),无论如何也不能抹杀第五代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对中国电影语言 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只能遗憾地说,他们失去了(或者说被剥夺了)继续做下去的机会。 

  可是台湾的杨德昌和侯孝贤却做下去了。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存在的东西我不会说不存在。我在下一 章将要谈到他们在空间上的突破。 

  我对第五代没有任何责难,因为我深深了解他们的处境。奉劝某些人,看看你们自己写的文章,为什么 那么写,那么片面?难道你们就不能拿出对待第五代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臭文章吗?你们可能会有充分 的理由来解释你们遇到的困难?难道他们就没有?这种人就是想获得什么成就 ON SOME OTHERS" EXPENSE,非常卑鄙可耻。 

  这里我谈到了一些事情是过去我从来没有提过的。我认为没有必要提,即使有时觉得应该提一笔这些事 实的时候,总有年轻人好心地劝我,这样做人家会认为你是在吹嘘自己,是你想沾第五代的光。可现在 我已经是一个行将就墓的老人了,已经无所作为了,谈谈过去的事实,总不至于还有人怀疑我有什么别的企图了吧。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学者看电影: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