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戏曲:个性丧失的忧虑(1)(2)

2013-10-30 01:21
导读:二、关于地方戏曲都市化 我曾在数年前写过文章,主张戏曲“占领都市”。理由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戏曲不能固守、更不能退守农村,而应勇
 二、关于地方戏曲都市化
    我曾在数年前写过文章,主张戏曲“占领都市”。理由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戏曲不能固守、更不能退守农村,而应勇敢地、积极主动地占领都市,这样才能保证戏曲的长治久安。这是针对戏曲的整体而言的,与“地方戏曲都市化”所谓新观念没有共同之处。
    首先,地方戏曲不等于农村戏曲,很多地方戏曲就其最终成型看,其更多地是属于城市的。我们知道,越剧诞生于20世纪初,即使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前来自于浙江嵊县的越剧笼统地看作是“农村戏”,那么,它也才不过是四十几年的“农村身份”;而新中国成立后浸泡于上海的“都是越剧”却有了五十五年的“城市身份”。那么,它还能再被视为“农村戏”吗?由此可见,口号的提出者所说的“地方”,其实是以“中央”为对应概念的。这实质上是要求戏曲“精英化”、“贵族化”和“贡品化”。是要用戏曲的“宫廷性”取代戏曲的民间性,用审美的单一性取代审美的多样性,用城市戏剧的共同性消解地方戏曲的地方性或个别性。使300多个剧种“千人一面”,几千个剧团“异口同声”,其结果,必将造成地方戏曲的中性化。
    我们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腔。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戏剧文化形态,不同的地域风格决定了不同的戏曲情致。以往,我们曾肤浅地以为,地方戏只是声腔和语言上的差异,对其文化内涵、基因序列、族群规定等内在差异视而不见,因此导致了戏曲改革的较大盲目性,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
    说“地方戏曲都市化”,其出发点是把都市看成是各地人口杂居的地方。由于人口的驳杂多样,就要求戏曲疏离其地方性,把少数人的认可看成是戏曲的终极价值,由为特定人群服务,转变为为众多人群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方言便首当其冲地要被既非普通话也不是地方语的中性的“城市腔”所替代。并且,由于语言的改变,建筑在语言基础上的特定的声腔韵味也就随之改变,这就是不少地方戏出现或多或少的“戏歌化”现象的原因所在。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情况,在“地方戏曲都市化”思想的影响下,剧团和演员以及剧种的创作人员不愿扎根自身的文化土壤,不愿承认自身的文化背景,不愿自己只属于某一地方,而热衷于面向都市,寻找文化的通用性。结果,演出来的作品,外地人看不出地方性,当地人找不到亲切性,那种可被解读的地方文化的标识已模糊难辨,甚至无迹可求。结果,谁都可看又谁都不爱看,“朋友遍天下,知己无一人”!人们看《打铜锣》认识湖南花鼓戏、看《打猪草》认识安徽黄梅戏、看《朝阳沟》认识河南豫剧、看《花为媒》认识河北评剧,并由此看到它们所属地方的文化气质和民俗风貌的可能,便因此而随历史远去。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地方戏曲都市化”,倘以消弭地方戏曲千姿百态的个性、诱导出千人一面的中性化结果为前景,那么,地方戏曲的消亡也就为时不远了。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关于风景写生取景构图的几点看法(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