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个性丧失的忧虑(1)(3)
2013-10-30 01:21
导读:三、关于戏曲创作集约化 这个口号与前两个不是同一性质,但却关联密切,都会导致戏曲的中性化后果。 这个口号的提出,可能是出于对某些戏曲表演团
三、关于戏曲创作集约化
这个口号与前两个不是同一性质,但却关联密切,都会导致戏曲的中性化后果。
这个口号的提出,可能是出于对某些戏曲表演团体强烈的“翻身欲望”的适应。有相当多的戏曲表演团体,由于长期受到市场萧条、门庭冷落现状的煎熬,迫切期望重振雄风,一鸣惊人,重铸辉煌,大打“翻身之仗”;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以“一个戏救活一个剧团”,完成所谓的“剧团转型”。如此,“拳头作品”、“经典作品”、“品牌之作”、“传世力作”等,就成了所有戏曲表演团体竞相追求的生存目标。
对艺术创作提出切合实际的高要求,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是否每个剧种、剧团都必须或者能够产生“经典之作”?外请“高手”,“集约化”生产,是否真的就能使本剧种或剧团起死回生、更上层楼?这样的创作是在贴近剧种或剧团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还是远离它的生态基础?一句话,剧种或剧团是更像它自己,还是更像别人或找不着自己了?
在我看来,所谓“戏曲创作集约化”,就是由几个全国知名的编剧、导演及其习惯合作的班底,“包打”所有剧种的“天下”。不管什么语言,不论什么腔调,更无须了解各剧种的传统、风格、审美定位和与其他兄弟剧种、姊妹艺术相比照而存在的自我属性。一切剧种的剧本都写,所有剧种的新戏都排,以为任何一个编剧、导演甚至剧本、手段都可以当然地适合所有剧种,殊不知每一个剧种之所以存在,就必然有它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彼时彼地彼剧种或剧团的成功绝不能简单地移入此时此地此剧种或剧团。这种以不变应万变,以一个或一群的创作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是可笑的,也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即使博得一些赞誉,那也只是已有成功的翻版,是一个抽象创作的成功,而非该剧种或剧团本身的成功。这种孤注一掷的所谓成功是艺术上的短视和浮躁,“成功”的后果便是剧种和剧团陷于更深的灾难。由此我们或许可以说,“集约化”的创作必然要把戏曲引向中性化绝境,造成剧种风格、剧团特色和美学趣味的单一单调,最终破坏原本丰富多彩的戏曲生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人们已经注意到,近年来在一些戏剧节、艺术节上,已多次出现少数几个剧作家、导演、灯光、舞美设计“集约”出多个地方戏作品参演的情况。这不仅使比赛或检阅的意义打了折扣,抑制了剧种或剧团本身创造力的发挥,还使各剧种、剧团间的个性差异缩小,加速了地方戏的中性化趋势,使戏曲创作和剧种生态平面化。这些侥幸风光于都市或节庆的“集约之作”,回到当地,大都较难与家乡观众见面,每每被它赖以生长的土地所陌生,遭遇“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
以“集约”来“化”“戏曲创作”,终将只见树木,不见山林,有剧而无种。破坏了地方戏曲的平衡生态,也剥夺了更广大戏曲艺术家的文化参与权和不同观众的文化选择权。
中国戏曲无论纵向看梯级,还是横向看种类,都是一个极其丰富、极其精彩且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它存在的前提是各持秉赋、各显其能、各有所为、各有好者的个性互补机制。因个性而独立,由互补而共存。它的丰富性,对应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现代化”、“都市化”、“集约化”之类的口号来消解它的个性系统。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戏曲在总体上应当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地方戏曲也必然会随着其文化半径的扩大而发生种类整合。这当是新戏曲时代的诞生,新戏曲种类的问世,而不是现有剧种性状的简单改变。并且,这必然还是以个性的健康发育为前提的。也只有在这个基点上,我们才可以探讨并推进中国戏曲的现代化。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