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面埋伏》看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1)(2)
2013-11-01 01:02
导读:正是由于这种跨国生产模式决定了《大腕》的商业电影定位和本土与国际的双重市场定位。所以,《大腕》在文化上必然遵循大众商业文化的逻辑:模仿后
正是由于这种跨国生产模式决定了《大腕》的商业电影定位和本土与国际的双重市场定位。所以,《大腕》在文化上必然遵循大众商业文化的逻辑:模仿后现代的城市喜剧风格,叙述线形的故事,以落难男人与娇贵小姐、东方小人物与西方大腕为传奇故事,追求情节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在执行这些几乎已经世界化的娱乐产品生产程序的同时,这部电影为了完成所担负着的本土与国际的双重使命和双重献媚,一方面,它必须充分地调用一切资源来为中国本土观众提供娱乐服务,所以影片大量采用互文本的方式,将近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语言、最火红的明星、最焦点的事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甚至最流行的广告都通过喜剧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本土现实构成了丰富的喜剧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努力将中国人、中国时空、中国故事改造为一种奇观来满足国外、海外观众对于中国的好奇和对于中国弱势地位的确认和同情,于是影片中用喝着可口可乐的小皇帝作为开场和收尾,有了所谓中国的喜剧葬礼,有了所谓"气势如虹的东方圣地"太庙的空间背景,有了烧香拜佛和境界的传奇,有了好莱坞大腕与东方美女及中国小人物的情感纠葛。在好莱坞大腕用蹩脚的中文喊"收工"、尤优用同样蹩脚的英文喊"Finish"的错位中,分明就是对本土与海外市场的双重述求的象征。
一位学者在谈到全球文化时曾经提出五种文化的迁移方式,而在种族迁移、技术迁移、金融迁移、录制文化迁移、意识形态迁移 这五种方式中,金融迁移可以说是发达国家影响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关键。资金的投入,在改变文化产品的同时也改变着文化的意识形态。所以,《大腕》的跨国生产模式,不仅从好莱坞得到了资金来源、市场操作资源,而且,这些因素的注入在为电影增加了市场竞争和开发实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了国际化包装,这一方面为正在试图国际化的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提供一种符号性的文化意义,同时也为正在对东方文化产生兴趣的中国本土以外的观众提供一种国际品味和国际形象。这样一种跨国生产模式,在中国本土电影市场上,应该说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目前,《大腕》在北京的票房已经突破1000万,全国市场也可以超过3000万,从而,一枝独秀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佼佼者。这种市场效果的获得,虽然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严重缺乏能够带动电影消费的影片,但同时也说明了《大腕》的文化策略在经济上的成功。尽管由于喜剧文化对于本土资源的过分依赖决定了这部影片不可能在欧美国家获得广泛认可,但是它也很有可能在大中华地区或者东南亚泛华文化地区获得一定的市场效果。《大腕》为全球化时期的中国商业电影文化模式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样本。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可以预期,这样的电影模式将来很可能改变中国电影的意义和格局,事实上,随着张艺谋的、何平等人的合资影片的陆续出场,中国电影的市场将成为好莱坞进口大片与这些具有好莱坞背景的泛中国电影的竞技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电影如果仍然在计划体制的模式下生产就将越来越被市场所遗忘。中国电影的文化概念也将获得一种亦喜亦忧的全球化意义。一位学者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民族的全部虚构节目是它的文化的生命线" ,如果中国电影所有的虚构故事都是在好莱坞资金的控制下,那么中国人也许就会失去电影的文化主权,中国人自己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保障将无从谈起。当然,即便与好莱坞无关,中国电影也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主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正是进口电影和这些泛中国电影维持着奄奄一息的中国电影市场,张伟平这些“好莱坞”式的炒作也不无道理,但是在华丽外表下隐藏的究竟是怎样的真面目,才是消费者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