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好莱坞中国题材影片看西方的中国想像(1)(2)

2013-11-16 02:03
导读:好莱坞将“黄祸”恐惧推向高潮 华人的暧昧形象没能持续多久,很快在上世纪20年代,对“黄祸”(the Yellow Peril)的恐惧开始侵入西方大众的心理深处。

  好莱坞将“黄祸”恐惧推向高潮
  华人的暧昧形象没能持续多久,很快在上世纪20年代,对“黄祸”(the Yellow Peril)的恐惧开始侵入西方大众的心理深处。影响深远的大众娱乐业好莱坞,更把它推向高潮。好莱坞持续几十年生产系列排华影片《福满州》(Fu Manchu),竟达数十部之多。美国电影文化研究领域有不少学者研究《福满州》与美国“反华”历史的关系。杰斯·内文斯在一篇《“黄祸”惊悚小说研究》中,认为“黄祸”的观念植根于美国社会出现华人移民的19世纪。19世纪50年代白人主流社会认为华人是身体、人种和社会的污染源,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把他们看成是吸食鸦片的变态者,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华人又成了臭苦力。只是从19世纪末开始,华人才开始被看作西方文明的“威胁”。但同时也夹杂了华人的一些“正面形象”,如头脑简单、朴实、感情用事的中国农民。当时在英美流行的东方题材小说中,曾对中国威胁论起推波助澜作用的,被内文斯称为“黄祸小说”。这些小说的套路往往以受过良好教育的华人博士为主角,阴谋策划毁灭西方的战乱;也有邪恶的中国巫师,还有唐人街的黑帮头子。其中,引发“黄祸”狂潮的作品,当数阿瑟·沃德的《神秘的福满州》(The Mystery of Fu Manchu,1913年英国出版,在美国发行时改名为《阴险的福满州博士》)。这本书其实也没什么新花样,只不过集“黄祸”小说的情节套路于一身而已。由于电影不断翻拍,特别是众多好莱坞明星纷纷加盟,“福满州”这个智慧、邪恶的撒旦形象,遂成为大众神话的原型。其实,现在最新版的“福满州”早在种族寓意上大打折扣,但作为文学原型,“福满州”仍游荡在美国大众的集体无意识中。
  1949年后,伴随东西两大阵营降下意识形态冷战的铁幕,共产主义中国强硬的集体形象,取代了美国电影中阴险、狡诈的个体华人形象。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好莱坞的不同片厂,有的配合战时宣传,为战争打气,也有的反思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推出了一系列朝鲜战争影片:《钢盔》《刀出鞘》《决不撤退》《蜀孤里桥之役》《沙场壮士赤子心》《战争中的男人》《刻不容缓》《猪排山》《满州候选人》《主席》等,加上电视片有40部之多。朝鲜战争片一方面继承“二战”历史片的叙事传统:场面恢弘、史诗风格、叙事张弛有序,以特技营造战争写实的效果。但同时也自成风格,如敌方永远被置于远景或背景之中,中国军队在冲突中总是“不在场的在场”,即没有近景,却总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逼近,更强化了恐怖、残忍的气氛。与好莱坞电影相映成趣的是,战争的另一方中国,也拍了十几部相关题材的影片。影响广泛的如《上甘岭》《奇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这些影片在处理敌方的叙事策略与好莱坞不谋而合,观众只看到模糊的美军形象。即使出现过短暂的美军近景,其形象也往往是滑稽、怪异、不中不洋,更像小丑。中国影片不渲染战争的恐怖,相反极力烘托革命浪漫气氛。显然,这类剧情片把宣传放在首位,不太注重写实。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华人形象变得正面
  但无法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年代美国迎来了亚洲移民大潮,华人进入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没有人再敢拍“福满州”式的中国人。传统好莱坞电影里中国人特有的神秘感和陌生感渐成过去。制片商在分配黑人角色的同时,也让影片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华人面孔。特别是21世纪好莱坞大举挺进中国市场,聘用华人明星可带来意想不到的票房。一方面在种族意识上,好莱坞片方在处理东方人形象时,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出差错。另一方面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却不那么收敛,策略上更花样翻新。按照印第安纳大学沃瑟斯特罗姆教授的说法,美国大众传媒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新版的妖魔化中国:善良美好的中国人与邪恶的中华帝国,即把中国人与他们的国家对立起来。1997年中美两国关系曾出现转机,美国保守势力恶意攻击主张对话的克林顿政府。在当年3月24日《国民评论》的封面上,克林顿被冠以“满州候选人”的头衔,还配上一幅漫画:克林顿夫妇长了一副亚洲人的脸,斜眼、包牙。好莱坞也在这一年推出三部反华影片《西藏七年》(Seven Years in Tibet)(布拉德·皮特主演)、《达赖的一生》(Kundun)和《红色角落》(Red Corner,一部由李察·基尔出演的律师在北京身陷囹圄的故事),调调基本上是“坏政府,好人民”,所以拯救中国人的希望寄托在未来政治“民主化”或“西化”上。 沃瑟斯特罗姆得出结论,“黄祸”和“红祸”的幽灵从未被埋葬,新版的“中国威胁论”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在中国形象的建构和重构过程中,美国华人与主流社会也有积极的互动。一方面华人移民奋斗成功,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华人形象也随之变得正面和积极了。另一方面,为力争进入主流社会,移民往往自觉内化为文化主流的思维模式,这时回望祖国,希望自己“神入”到旁观者的观察角度,中国在冷眼审视下变成一个有距离的陌生客体,而融入主流感也油然而生。这在北美经常举办的大小中国文化活动中,表现得很生动。如在“写真中国”纪录片双年展上,会感觉到有某种潜规则充斥着作品遴选和放映的全过程。展出的影片有相似的主题:中国人纯良、简单、向善,为基本的生存苦苦挣扎于水深火热。中国社会的压抑与个人的脆弱形成对照,无奈与希望苦涩地交织在一起。这既与北美主流意识形态合拍,也折射出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华人身份体认的复杂情感。银幕里陌生、荒芜、遥远的故乡,既唤起淡淡的乡愁,又见证着移民背井离乡的无奈。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冷战”的幽灵仍在游荡,2007年7月联邦调查局在美国的中文媒体上刊出一则广告,要求华人配合调查局举报中国间谍,这下激起了当地华人的强烈反响。他们感到深深的屈辱,纷纷在华文媒体上诉苦:无论你对美国如何忠诚,无论在此扎根多少代,肤色和人种都没法让华人变成真正的美国人。你出门时,路人会问你从哪国来,中美关系紧张时,你如履薄冰。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主流电影文化诉求策略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