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小道具 大天地(1)网

2013-11-12 01:18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小道具 大天地(1)网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李準编剧、沈浮导演的影片《老兵新传》,1958年

 

李準编剧、沈浮导演的影片《老兵新传》,1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上海电影公司下属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影片讲述的是全国解放前夕,为了解决战斗前线和已经解放的城市的粮食需求,老兵战长河毅然放弃县长职务,到北大荒开垦荒地、兴办农场的故事。 在电影的文学剧本中,表这一“物”或者说道具被表现得平淡无奇,毫无亮色。文中只有一处提到“表”,那就是在农场为抢割麦子,派总务科长周清和进城购买一批旧收割机,并顺便买一些农学家赵松筠所需要的仪器时,周清和以收割机太破为理由,没有买收割机,而是买了许多仪器,并利用公款给自己买了一块手表。

 
  在一家寄卖所里。
  周清和挑着一些旧的仪器,他拿着一架显微镜。
  寄售商人:“真正德国的,是个德国人寄在这儿卖的。买新的最少一千六!他只要一千。”
  他已经挑了不少仪器,又拿着一只手表在玩弄着。
  寄售商:“喜欢吗?这一个送给你。”
  周清和得意地把手表装在口袋里,他扶着显微镜交代:“这一个开发票时作一千四。”他又指着保温箱,“那一个发票上也加上二百吧!……”
  寄售商狞笑着,答应着。


  农场的几万亩麦子已经大熟,暴风雨即将来临,而场里的收割机、人手又严重短缺,眼看这些麦子就要烂在地里,全场的人都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但周清和却私而忘公,不买农场急需的收割机,而花大价钱买眼下派不上用场的仪器,并用公款为自己买了一块手表。这样刻画一种自私、贪婪的性格的手法比较普通,而且道具“手表”在这里也无关紧要,不具有“个性”,可以被其他“物”所替代,也不能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


  然而,上海的电影导演沈浮——如果撇开个人性、偶然性因素不考虑的话——可以说是秉承和浸润了“上海气”的海派导演却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表”这一物在影片中被大大突出,并彰显出异样的光彩。在影片中,“表”的细节多次出现,可以说是一唱三叹。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电影第一次表现表是在农场场长战长河、警卫员小冬子、总务科长周清和一行三人经过连日奔波,抵达农场筹备处——一个破碉堡——的当天晚上。老战和小冬子正在油灯下看农场的图纸并畅想着农场的未来,而周清和却顾虑重重,他问道:“老战同志,这个地方这么荒凉,办农场合适吗?”老战答道:“合适啊!清和同志,这是我们永久的事业!我跟你说,我连坟地都看好啦。”边说边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块“打簧表”。接下来的一个镜头里,小冬子把头凑了过来,盯着表问:“几点了,到打点的时候了吗?我就爱听这声音。”老战把表放到小冬子耳边,自己也把头凑了过去,两个人头碰头笑眯眯地侧耳倾听着。表发出了一段动听的乐音。这个镜头使用的是近景,人物面部表情饱满,画面亮丽,很明显导演对他们对表及表发出的音乐的喜爱持褒扬态度。这个镜头是接上一个镜头周清和对农场的前途表示疑虑而来的,这样的衔接导向性明显,观众很自然地会忽略他们喜爱的是“表”这一当时的奢侈品,忽略他们喜爱的对象,而对他们的欢乐、愉快本身,对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印象深刻。但是仅就这一镜头而言,我们看到的却是社会主义革命战士对“表”这一物的突兀的溢于言表的欲望,而且这一欲望并不是被挟带着偷偷表现的——所谓“贩卖资本主义私货”,相反,它被凸显、强调,并得到了赞扬。


  如果我们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允许甚至放纵人们对物的欲望。那未免过于武断。我们知道,钟表最初是西方国家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国宫廷的,在近代中国,钟表一直是皇室、绅商等名流所追逐和珍藏的稀罕之物。所以,“表”这一物蕴含了多种复杂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计时的工具,一种人们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它同时也象征着西方的科技和文明。在社会主义中国,情形依然如此。因此,影片中老战和小冬子对“表”和表所发出的西洋音乐的喜爱,也就不仅是一种对物的欲望,同时也是对西方科技和文明的艳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进步的最终力量,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进入资本主义或现代社会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乃是建立在后者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当然不会排斥科学技术。而社会主义中国又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压力,“超英赶美”、“大跃进”等正是这一压力的集中表现。因此,在大跃进时期所拍摄的影片中,人们对“表”这一物的欲望可以得到赤裸裸的表达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在象征着西方的科技、进步背后,“表”毕竟同时是一种奢侈物,“表”作为物的性质并不是一件随时可以脱去的“轻飘飘的斗篷”,相反,它很可能是一座“铁的牢笼”。据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在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初期,新教徒投身世俗事务,追逐财富本来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身外之物被看作是披在他们肩上的一件随时可甩掉的轻飘飘的斗篷,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件斗篷却变成了铁的牢笼。那么,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是如何打破这一“铁的牢笼”,如何保证他们对物、对科技的喜爱、追求之纯洁性的呢?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电影的东方情感表述方式(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