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邵氏兄弟(香港)公司大制片厂制度分析(1)

2013-11-09 01:13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邵氏兄弟(香港)公司大制片厂制度分析(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标题注释】香港的邵氏公司有邵氏父子(1950—1958)和邵氏

【标题注释】香港的邵氏公司有邵氏父子(1950—1958)和邵氏兄弟两家,本文中除非特别点明,邵氏公司是指邵逸夫控制的邵氏兄弟(香港)公司。

【摘 要 题】历史长廊

【正 文】
当电影研究涉及到美学、技术、意识形态和观众一系列问题时,把电影当作一种工业是其他方式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电影都是一种产业,通过电影制作、发行和对观众放映(不论是电影院中、电视上,还是影碟或者新的方式)来获取最大的利润。所以,虽然我们希望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生意,对于电影工业特性的研究仍需加以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电影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注:Douglas Gomery:《Hollywood As Industry》,选自John Hill和Pamela Church Gibson合编《American Cinema and Hollywood: Critical Approach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

    片厂制度和中国电影

对于全球电影工业来讲,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是一个典范。无论是有声电影的引进,还是电影叙事方式的确立,好莱坞都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电影工业。当我们求诸己身来审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时,同样可以看到不断向好莱坞学习的轨迹,其中重要一点体现在对大制片厂制度的学习上。
经过20世纪前30年的组合和发展,好莱坞自30年代后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派拉蒙、华纳兄弟、洛氏(米高梅的母公司)、福克斯和雷电华五大公司形成垄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制片厂时代(The Studio System Era),又称好莱坞古典时期。这一时期,五大公司特点在于以控制制片、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的垂直经营模式(Vertical Integrity),强势控制电影的形态和产量。大制片厂体制下生产的电影,有着鲜明的美学因素,例如类型电影、棚内拍摄、明星制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在对五大公司进行审慎研究后,我们会发现大制片厂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影院的控制。五大公司通过拥有和合作的方式,控制着全美3/4以上的影院。垂直模式的三个环节中,制片业仅占据全部资产总额的5%,发行业不到1%,大公司绝大部分的投资都在影院方面。(注:这是戈美里通过对1946年美国电影工业的调查得出的数据,见Douglas Gomery:《The Hollywood Studio System》,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86,第6页。) 由于大制片厂同时控制了制片和放映两个核心环节,直接拥有影院的放映渠道,制片方面才能够拥有自由的权力来制定电影的类型、产量和预算。大制片厂制度是电影工业稳定发展的结果,拥有最为稳定的制片环境,不受制于人。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一直有建立大制片厂制度的萌芽,第一家具有大制片厂雏形的电影企业是联华影业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拥有东北、华北大量影院的罗明佑开始涉足制片业务,开办联华影业公司,宣称要“创建中国好莱坞式电影城”。罗明佑看到好莱坞大制片厂所创造出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工业化体制是中国电影需要向好莱坞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资本来源上,联华同美国五大公司一样都是信托方式(又称托拉斯,美国五大公司的股东多是纽约华尔街的富商),其股东多是上海、香港两地的巨豪首富,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在体制上,学习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制片—发行—放映垂直经营体制,拥有强大的电影放映网络,由香港总公司调度影片的产量和上档日期;同时开办自己的杂志,宣传培养自己的明星。这种企业化的科学管理方式,使得联华和同时期的其他电影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早期中国电影工业中,和联华齐名的还有明星公司和天一公司两家,他们都是侧重制片业务,而不似联华的制片——放映一体化。明星公司原本并不拥有自己的电影院,每部影片都要和电影院签约才能上映,虽然上海的“电影院大王”雷马斯在1926年前后离开上海时把一部分影院转让给了明星,但明星业务的发展一直侧重制片,从30年代明星几部影片票房失利造成的后果就可看到他们的资金流动关系。而天一公司则是一家侧重二流院线和海外发行的公司,他们在制片上的投入极其保守,一直注重在南洋市场的发行业务,这也是他们后来渐渐迁至香港的原因。在经营上,明星是仝人公司,天一是家族公司,他们的管理制度没有联华的科学和系统。联华建立的大制片厂制度,是中国电影公司主动寻求企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一条新路,力图摆脱电影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种种掣肘,获得更大的空间发展民族电影。联华的大制片厂制度,是30年代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的一个典型现象,联华后来的倒闭也并非经营的问题,而是战火蔓延导致的资本损失。

电影工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逐渐从投机式的经营发展到规模化的经营,掌控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非有雄厚的资本、多年的根基,不能够形成规模庞大的大制片厂性质电影公司。美国的五大公司,日本的五大公司(东宝、新东宝、松竹、东映、大映)都是最好的例子,而中国电影在30年代开始也由联华迈出一大步,可惜连年战乱破坏了影业发展的正常逻辑线索。

所以,本文对1957年开始形成的邵氏兄弟(香港)公司的考察,是一种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总结——不论在工业发展还是历史线索上、地域变迁上。邵氏公司建立了庞大的大制片厂式电影企业,以雄厚的实力垄断了香港电影业二十余年,充分体现了片厂制度的优越性和控制能力。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中,片厂制度的成立有着什么独特的意义?中国电影工业的沉浮有着怎样独特的线索?都需要在对邵氏片厂制度的辨析中找寻答案。

    邵氏片厂的规模

20年代的上海天一公司是香港邵氏公司的前身。1928年,明星公司的老板周剑云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华剧等公司组成“六合影业公司”,公开抵制天一公司,迫使天一公司老板邵醉翁派三弟仁枚、六弟逸夫前往东南亚开拓新市场。但当时南洋影业要人王雨亭和六合结成联盟,拒绝天一的影片。邵氏兄弟只能自组流动放映车,在边远乡镇放映,后得到槟城首富王竟成帮助,才租下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数家影院,联成院线,并于1930年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以先租后买的方式接收了新马娱乐业首富黄氏兄弟拥有的数家大型娱乐场和影院,成为新马一条大的院线网。二战后,邵氏兄弟在星马、越南、泰国等地拥有130 多家电影院、10座大型游乐场。在赴港控制制片业务之前,邵氏兄弟在新马已经是一家庞大的院线公司。

正是邵氏兄弟院线方面提供的便利条件,才促使邵醉翁把天一公司于1937年迁至香港,并交给二弟邵邨人打理(先后改名为南洋、邵氏父子)。发展到50年代的时候,邵邨人已经对于电影制片方面没有太多的兴趣,而主从事房地产生意。当时长城、电懋等制片公司生产的影片远远超越了的“邵氏父子公司”,制片方面的危机大大影响了邵氏兄弟院线的片源问题,使其影院的竞争力减弱。为此,邵逸夫决定亲自掌控制片环节(邵仁枚留在新加坡),于1957年携巨资来到香港,以每英尺45分的价格向香港政府购买了清水湾46公顷的土地,兴建亚洲最大制片厂“邵氏影城”。1958年3月,邵逸夫登报宣告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父子”以后只经营影院和发行,邵逸夫亲自掌控制片业务,邵氏公司的新时代从此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邵氏兄弟(香港)公司的成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自己的院线服务的,这是建立大制片厂制度的前提条件。邵逸夫本人也十分景仰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世界影响力,他赴港掌控制片业务,同时也有着建立华人电影中心的野心。当时好莱坞电影正在走下坡路,邵逸夫认为华语电影的时代不日可待。实现这个目标,便要把电影经营引入到现代化的企业式管理上来,而不再是以前的中国电影公司家庭作坊式经营。在一篇宣传文章中,邵逸夫自称电影工业和其他现代工业一样需要与时俱进,若不更新便会被淘汰。现代电影制作已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进入了全面现代化的新时代。他们会精益求精不断求变,以满足亚洲各地观众的消费要求。邵氏也希望以香港为电影中心,为全球华人提供娱乐,成为电影工业的先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邵逸夫引进的便是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厂棚式制片,追求完整的设备和科学式的管理。邵逸夫在清水湾大规模兴建片厂,1964年邵氏影城落成时,建有6个独立的摄影棚,2条布景街道;在1967年的扩建中摄影棚数量达到12个。正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摄影棚,保证了多片同时开拍的能力,并严格按照制片流程作业。曾是邵氏红小生的尔东升回忆说:“从邵氏时代开始,电影拍摄的标准时间是40天,古装武侠片因为有动作和服装场景等问题,拍摄周期可能是80天,最黄金时期的武侠片的拍摄过程可以长达120天到200天。”(注:张燕采访尔东升,《演与导的电影思考之途》,参见《电影艺术》,2005年4期。) 而邵氏影片的年产量也随着提高,从1966年开始邵氏始终保持着每年30—40部的电影产量,这都和邵氏影城的建立有着直接关系。

邵氏影城内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电影设备,在制片方面具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厂内有配音间,同时为影片加配国粤两种语言,或根据需要配其他语种;彩色冲印间可以每日冲洗彩色影片4万到4万8千尺;接顶等拍摄特技需要的设备, 都有单独的人和车间安排;拍摄古装片需要的服装、刀剑,历朝历代配备齐全。一部影片从剧本策划到最终发行拷贝的各个步骤,都可以在邵氏影城内完成,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香港从黑白电影普及到伊思曼七彩电影、从普通银幕普及到“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都是在邵氏的引进下完成的。

在人事管理上,邵氏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由于清水湾远离市区,邵氏影城内建有4座职工宿舍,保证了制片人员的机动性。 影城内人员主分为技术人员和演员两大类:技术人员通常是签订合约,住在职工宿舍,常驻技术人员(包括木工、电工、布景师、美术人员、录音师、摄影师等)有500余人;而演员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邵氏早期从各大公司高薪挖大明星,包括李丽华、林黛等人,每部电影签约一次;而1967年垄断地位确立后,就开始施行“捧明星制度”。即公司内开设演员培训班,从社会上招收年轻人进行培训,如果发现新人具有发展潜力,就签订长达五年的合约,在工资和接片方面控制演员,把新人捧为明星,例如当年邵氏最红的女星凌波就曾两次签约。

在生产流程上,邵氏制片有着一套有效的方式,保证影片的产量和质量。1、引进配音组,影片拍摄过程中演员只念“ABCD……1234”,加快拍片速度,拍完之后由配音组统一配声效和对白,这也有助于南北演员不受方言阻碍;2、为适应不同市场的电检标准,把影片剪成三个版本,最激烈的版本提供欧美和日本市场,最温和的版本提供给新马市场,中庸版本供本港市场;3、以制片部为核心部门,旗下有编剧组、导演组、演员分配、剧务部、厂务部、美术组、布景、宣传等一系列部门负责各个步骤,分工有序,保证了各个步骤之间可以紧密衔接。

影城生产的影片,都供应给香港和东南亚的邵氏院线,更发行到日本、韩国和欧美华人社区,保证影片制作——发行——放映各个环节的展开。邵氏影城建立的大制片厂制度,学习了好莱坞的经验。邵逸夫在二战时期日本占领新马的时候曾避难美国,虽然目前没有资料得知他当时和好莱坞是否联系,但1941——1946年间正是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的鼎盛时期,年产量高达400部,占领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市场。在耳濡目染之下,邵逸夫在兴建邵氏影城的时候受到直接影响。在邵氏出版的刊物《南国电影》中,频繁出现类似“东方好莱坞”的词汇,邵氏企业发展自始至终以好莱坞为学习的目标。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新世纪德国电影中的“柏林墙”(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