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题】文化与市场
【正 文】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铸就了辉煌成就和历史丰碑,并为世界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在此,我对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优秀传统和发展趋势做一个简要概述,谈几点体会,期望能与大家一起,以百年的历史经验启迪并激励当代,以当代的文化视角思考和探索未来。
一、中国电影在100年丰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 昭示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
一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史,也是世界电影史册上洋溢着东方神韵的文明进步史。一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艰难而又卓越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道路。一百年来,中国电影见证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与进步、苦难与辉煌,汇聚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民族精神、文化责任、智慧才华、艺术创造和思想力量。是与祖国、与时代、与人民同行的100年,是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100年,也是孕育着强大艺术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的100年。
一百年前的1905年,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步,由任庆泰拍摄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了。1913年郑正秋在上海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这是二十世纪初,占世界人口最多的东方文明古国和世界新文明、新文化的一次融会。从此,以电影为桥梁,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拓展了更广泛的领域。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十年代是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时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明星公司、联华公司、天一公司等电影机构进行了积极的艺术探索和市场开拓,坚持发扬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向欧美电影新潮学习,实行商业化模式,使上海呈现出活跃的电影创作局面。一批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创作者,创作了《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等影片,潜移默化地表达了关注人生、改造社会的进步理念,体现了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们对于这种新型艺术形式的独特理解,为早期电影的发展建立了起步的基础,发挥了示范的作用,上海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中国领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由夏衍等进步文化人士推动的左翼电影运动迅速兴起,他们积极创作出一批反映社会强烈呼声、关注社会人生、切合时代需要的进步电影,《狂流》《大路》《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大批代表作品,担当起民族救亡的责任,呼唤光明的力量,抨击黑暗的势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尤其是1935年,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成为召唤民族精神的号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力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首歌而今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左翼电影运动所倡导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改变了中国旧电影的面貌,确立了中国电影的进步方向。当时在上海沦陷后的租界区“孤岛”和大后方重庆等地,进步的电影人士也先后拍摄出《八百壮士》《长空万里》《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的影片,勇敢地担当起呼吁抗战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责任。
1942年,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成为指导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经典理论。从此,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电影开辟了崭新的电影境界,逐步进入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创业阶段。在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连续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即纪录片《民主东北》、长故事片《桥》和短故事片、木偶片、动画片、科教片、译制片等。这一时期的影片以全新的眼光、全新的立场瞄准人民大众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和实践,真实地记录了解放区火热的生活斗争历程,昭示出战争胜利的必然,开辟了中国电影清新活跃的崭新道路。
抗战后,上海涌现出一大批进步电影,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为代表的经典力作,从个人命运和家庭关系的叙事角度切入,启示人生,探讨现实,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本质,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史诗风格,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表现力,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
1966年以后的文革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电影发展进入了低潮。一大批电影艺术家在逆境中前行,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影片,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了电影人不懈奋斗的足迹。
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之后,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了纲领性文献《祝辞》。这篇《祝辞》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了艺术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开启了广大电影工作者思维与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闸门,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再一次迎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这一时期,整个电影界关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以及遵循艺术规律的研讨空前热烈,艺术实践的探索与创新空前活跃,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电影工作者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贴近时代、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文角度切近生活,透过人物命运,反思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敏锐地捕捉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脉搏与规律,拍摄出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讴歌时代精神、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沙鸥》《人生》《喜盈门》《黄土地》《老井》等。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拍摄出《孙中山》《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周恩来》《大决战》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豆蔻年华》等现实题材影片,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开辟了艺术探索的新境界,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进入九十年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创立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等重要的指导理论,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电影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从1993年电影业打破统购统销的计划体制开始,到2005年的十余年间,经历了一个跨世纪的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艰苦探索阶段。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界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为中国电影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电影工作者思想进一步解放,责任进一步增强,视野进一步开阔,面向市场、迎难而上,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群众的命运更加关注、更加自觉,艺术质量和艺术形式都有了崭新的突破和提高,先后创作出《孔繁森》《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红河谷》《鸦片战争》《那山那人那狗》《横空出世》《花季雨季》《紧急迫降》《生死抉择》《首席执行官》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同时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涌现出一大批电影的新生力量。
进入新世纪,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时度势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了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化电影产业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了电影创作的不断繁荣和电影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院线制、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规范,数字化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城乡电影的设施设备条件逐步改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产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崭新的成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老中青电影艺术家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坚持“三贴近”、坚持艺术创新、坚持多样化,集中推出了《邓小平》《台湾往事》《和你在一起》《走近毛泽东》《张思德》《可可西里》《太行山上》《沉默的远山》《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等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还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样化、类型化的影片,如《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同时,近三年来我国就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诸多奖项,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实力,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也随之到来了!
特别需要总结的是: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和台湾的进步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同样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香港电影从1913年黎民伟拍摄的影片《庄子试妻》开始起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抗战期间,香港进步人士拍摄了《最后关头》《民族的吼声》等影片,直接反映了香港的抗日斗争,具有特殊的意义。战后,香港电影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进步的电影制片机构和艺术家们,拍摄了《珠江泪》《一板之隔》《七十二家房客》《廉政风暴》《屈原》《精武门》等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影片,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八十年代以来,香港兴起了电影新浪潮运动,一批电影新人在电影语言和风格样式上有了新的探索,类型片日臻成熟,包括动作片、喜剧片、文艺片等,拍摄了《少林寺》《似水流年》《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甜蜜蜜》等影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香港制片和发行机制的不断完善,香港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之一。
台湾电影从1925年开始起步,拍摄了影片《谁之过》。1945年台湾光复后,电影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拍摄了许多电影新闻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战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图景。60年代,一批进步的电影人士,秉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贴近现实,吸取乡土生活的清新气息,积极反映台湾民众的心声,拍摄了《家在台北》《汪洋中的一条船》等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优秀影片。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兴起新电影运动,涌现了一批电影新人,拍摄了《光阴的故事》《童年往事》《搭错车》《饮食男女》等影片,通过新的电影观念和新的电影手段,表达了对于社会人生的新认识,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审美经验。
进入新世纪,随着CEPA协议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内地与香港在电影制片、发行、影院建设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内地、香港、台湾、澳门的电影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电影的新品牌,共同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新发展。
一百年来,中国电影成就斐然,在故事片、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科教片等各片种的创作上不断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据可记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不包括香港、台湾地区1949年后单独拍摄的影片,从1905年到2005年底,我国就拍摄了电影故事片7200多部,舞台艺术片约470部,美术片约650部,新闻纪录片12400多部,科教片约4800部,电视电影700多部,总计26300多部。历史证明,一百年来中国电影的道路是曲折的,而成就则是卓越的、辉煌的,它昭示出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文化创造力。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