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电视音乐的结构特殊性(1)

2013-12-11 01:16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电视音乐的结构特殊性(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电视音乐是电视与音乐两门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源自电影
电视音乐是电视与音乐两门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源自电影音乐,但是,在近40年的电视制作与播出实践中,电视音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在电视屏幕上愈发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的表现力与规律性。

电视音乐既有一般音乐艺术运动的普遍规律与共同性,又受电视节目具体内容的制约,具有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电视音乐结构的特殊性表现在:

一、不完整的结构特征

电视音乐不象舞台演出的音乐节目那样,追求自身的旋律美、节奏美与音响上的美感,它必须依据特定电视节目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自身做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贝尔)与电视画面、有声语言、音响有序结合,互渗互补融为一体,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这就决定了大多数的电视音乐,更确切地说,是电视节目中的电视配乐,具有了结构上的不完整性。

<a>我们知道,一首交响乐作品的长度可以是几十分钟,一首音乐小品的长度也要三、五分钟,而电视音乐有时只需要15秒,30秒钟的时间就足够了。这样的话,音乐就不必要非得有一个主题的呈示、发展、再现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只用几个奏型或者一个乐句就可以了。

在济南电视台经济部的一部作品《今天·当代愚公》,这里,节目反映了济南农村,叫什么村,我现在记不得了,只是这个村

和全国千千万万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一样,贫穷落后。由于有一座山阻隔着,与外界的交通很不方便,闭塞。但是村里的老少爷们却并不向命运屈服,他们拿起铁锤、锨镐、前赴后继、一代接一代,开始了他们当代愚公开山筑路、向贫穷宣战的伟大事业。

剧情就是这个样,当时我接到部里任务为一段画面配乐。画面是逆光,村民们黑色的剪影,在山上挥舞着铁锤,身后是落日的余辉,慢动作;音乐我用的是几个固定音高“当……当……当……”音乐节奏较慢,混响和回声比较大,弦乐衬托,营造了一种空谷回声的艺术效果,比较贴切地应和了人们欣赏画面时的心理节奏。如果说,我换一段音乐,用贝多芬的“命运”主题,不是也迎合了整个电视节目的主题吗?但是“命运”主题的激昂与躁动与画面的慢动作不符,更不符合人们观赏时的心理节奏,不如“空谷回声”的音乐效果有意境。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所以说,电视音乐的选择受节目主题思想、电视画面的影响很大。而我选用的音乐呢?它其实只是一首乐曲开始前,蓄势待发的一个小前奏,是一个不完整的音乐结构。

<b>以上举例论证的是音乐结构的不完整性,还有一点是音乐欣赏听觉上的不完整性。

我们去音乐厅听音乐会,常常会感受到音乐的美与“震憾”。那是因为,音乐厅的声场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乐队的座位安排也是有讲究的;所以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是立体的。

我们欣赏CD唱盘,那都是多“鬼”(轨)录音的,我所知道的有24轨录音,可能还会有其它的可能。欣赏CD的家庭影院也有2-5个音箱来确保立体声的欣赏效果。而在电视音乐中呢,解说占一个声道,音乐占一个声道,最后合成时,两个“人”还要挤在一个声道里面去,而且音乐不能压过解说。所以说,电视音乐是被压“扁”了的

音乐,在欣赏时,不能满足听觉上的完整性。

补充一点,那就是通过调音台的作用,我们可以做音乐的渐起、渐隐,通过这个技术手段的处理,可以使不完整的乐句在听觉上十分顺耳、不别扭。

二、电视音乐可剪辑的特点。

电视音乐是可以充分发挥编导的创造性进行自由剪辑的。“自由”是指编导可以打破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作品的限制,将音乐巧妙地“嫁接”在一起;同时,“自由”又必须有所依据,服务于一个中心思想,而不是无目的的拼凑。有了中心,有了想法的剪辑就象我们评价散文一样,是“形散而神不散”。

我在为《伟大实践廿年》配乐时,选用的音乐不下20段,其中有古典民乐《宫廷乐舞》,有织体较厚的室内乐、有现代派的外国音乐作品、有革命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当代歌曲《走进新时代》,以及这些歌曲的变体。从调式上讲有大调式、有小调试;有西洋调式,又民族调式。怎样才能使“曲儿多调不杂”呢?那就是服务于一个中心,“形散而神不散”。片子展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全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思想带来的变化。我们音乐的基调就定在了讴歌与向往,音乐开阔、坚定,旋律阳刚,大调式较多,使电视片的主题在音乐的衬托下羽翼丰满,富有神彩。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意识(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