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思潮(1)(4)

2014-01-12 01:10
导读: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欢迎“下里巴人”又渴求“黄钟大吕”;既有消闲娱乐的观赏需求,又有文化熏陶、情感升华的愿望。当下
  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欢迎“下里巴人”又渴求“黄钟大吕”;既有消闲娱乐的观赏需求,又有文化熏陶、情感升华的愿望。当下的电视荧屏也确实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各种题材、风格、品位的电视剧正努力满足观众的多层需求。《爱你没商量》、《东边日出西边雨》、《皇城根儿》、《京都纪事》、《海马歌舞厅》等情节剧满足了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新星》、《围城》、《南行记》、《牛玉琴的树》、《神禾塬》、《空镜子》、《人间四月天》等品位较高的电视剧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焦裕禄》、《中国神火》、《大漠丰碑》、《和平年代》、《党员二楞妈》、《周恩来在上海》、《开国领袖毛泽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壮志凌云》、《突出重围》、《长征》、《省委书记》等主旋律电视剧满足了部分观众的需求;“清宫戏”、“武侠剧”同样也满足了部分观众的观赏需要……所有这些不同形态、不同格调、不同题材的电视剧构成了中国电视荧屏纷繁复杂的情状。他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不能简单地将丰富多彩的电视剧划分为二元对立的两大阵营。具体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在电视荧屏上合理地存在着,观众自有判断的能力。《还珠格格》热过之后,百姓的生活仍然按本来的规律前行,更何况这种“热”大都是少数掌握媒体权力的精英炒作的结果,并不真实地代表、反映大众的意愿和现实情况。真正玩“流行”花样的只是少数“生活精英”:演艺圈的导演、明星、歌星、制片人;商业圈的经理、经纪人、白领、蓝领;传媒业的编导、编辑、记者、主持人;艺术家、模特等。大众的生活影像完全不同于这些“小众”,是被“流行”的制造者们牵着往前滑行。电视剧创作应该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品格、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当背负了沉重的意识形态压力后,被不同的话语权势所纠缠着;电视剧的发展必然地要受到损害,尤其是当下中国电视剧艺术处在亟待发展的时候。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曾教授在《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提出的12个问题都是时下电视剧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澄清在当代大众文化思潮影响下电视剧创作中出现的某些偏差是必要而及时的,同时也显示出学者的敏锐与良知;但将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通俗文化”结盟来反对“大众文化”,在逻辑分类上几种文化概念似乎并不适合放在相同的范畴中来讨论。前三者相互间很早就已经争论不休,处于抗衡状态,在电视剧领域就和解并成为盟友了?它们共同的敌人是“大众文化”吗?此外,对金庸武侠剧的批判是曾先生反对“大众文化”的具体体现:“以《倚天屠龙记》开路,《神雕侠侣》、《新神雕侠侣》、《鹿鼎记》接踵而至,金庸的武侠剧大举侵占荧屏。1999年春节,他的《天龙八部》甚至同时以省级台的18个卫星频道和15个非上星频道在黄金档播出,以空前的规模和声势,狂轰滥炸了中国的电视屏幕,写下了中国电视剧史上最可悲哀的事件,最受羞辱的一页。”(注:曾庆瑞:《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上)》,《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第11页。)金庸的“武侠”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它在文艺史上的地位还很难过早地下结论。比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在它们各自朝代中的遭遇和地位,在历史积淀后的今天,它们都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当然,在此仅提供一种思路,并无意去评价金庸的小说。“武侠剧”的红火,不能代表电视剧堕落。观众对电视剧作品有不同的需求,况且“侠义思想”、“劝人从善”等传统思想理念在剧中多有表现。要责怪的应该是频道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而不是作品本身。电视媒体的管理部门是如何让这种“泛播出”现象产生的呢?倘若不赞成“武侠剧”,掌握审片权的主管部门又是如何让它搬上荧屏的呢?窃以为,当下电视剧的各种形态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多样需求。“大众文化”的倡导者不要以此夸大并利用其作为自己获取身份、地位和话语权的工具,反对者亦不必拿它作为攻击的标靶而揪住不放。电视剧作为艺术,天然地承载着提升人们文化素养,陶冶人们情操的任务,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电视剧的“美”的问题,即电视剧的美学建设。这在当代大众文化思潮背景下是电视剧理论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核心课题。

共5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数字转播车规模设计思路的突破与一级切换并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