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俯视与仲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详

2014-01-26 01:34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俯视与仲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详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观众心态视角不是指观众从某种学科角度(如社会学、历史学角
观众心态视角不是指观众从某种学科角度(如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去看戏剧演出,而  是指观众与戏剧演出之间的心态落差造成的视角。观众把自己的心态放在一定的位置去  观看戏剧演出,而观众的心态位置与演出在观众心中的位置不是完全平等的,这种落差  造成的视角就是观众心态视角。
  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戏曲观众采用的是俯视角,西方戏剧  观众采用的是仰视角。也就是说,中国戏曲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  ;而西方戏剧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低位置去仰视演出。
  这种视角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观演关系的中心不同。
  在剧场里,演员表演戏剧,观众观看演出,但在观演关系中,二者却不占同等的位置  。不同的戏剧,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一是以观众为中心,一是以演出为中心。观演关系  中的观众中心制是指观众处在中心地位,在演出时间、演出长度、演出内容上具有较大  的决定权,观看时也有较大的自由度。演出中心制则相反,演出者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演出时间,剧目内容由演出者决定,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有较大的限制。在观众中心制的  观演关系中,观众在心态上处于高位置去俯视演出,形成俯视的心态视角。在演出中心  制的观演关系中,观众在心态上处于低位置去仰视演出,形成仰视的心态视角。
  西方戏剧的观演关系倾向于演出中心制,演出者较少与观众提前商量,演出时,与观  众的直接交流较少,注重演出的整一连续性,演出过程中较少有与演出无关的穿插。观  众提前买票进入剧场,按号入座,观看时不宜做与观剧无关的事,甚至鼓掌也只适合在  幕间和演出结束后,以免干扰演出。这时,观众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去观看演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中国戏曲的观演关系倾向于观众中心制。中国古典戏曲演出可以分为公众演出和堂会  演出,公众演出不管在剧场还是在广场,观众前去观剧的时间都是自由的,观看演出时  的限制较少,可以做与观剧无关的事(如聊天、吃东西),也可以随时表示对演出的喜恶  甚至干涉演出(如喝彩、喝倒彩)。为少数观众服务的堂会演出,则完全以观众为中心。  演出时间、演出剧目由观众决定,甚至剧目的情节台词因为避讳等原因要做临时改变。  演出过程中常加入与剧目不相干的节目(如每有重要人物到场,演出立刻停止,加演“  跳加官”之类向来宾祝福的“例戏”)。[1]这时,观众用俯视的心态视角去观看演出。
  这种心态视角的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呢?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为表现方法,欣赏戏曲主要是欣赏演员的  唱做技艺;而西方戏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西方戏剧主要是欣赏戏剧的思想内容。的确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戏剧心态视角差别的形成。但是,这句话却解释不了以下  事实:作为西方戏剧重要部分的大歌剧和芭蕾舞,文学性并不强,也是以展示歌舞技艺  为主,而人们却以仰视的心态视角去欣赏。昆曲的文学性是很强的,而在堂会演出中,  宾客仍以俯视的心态视角去观看。
  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二者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
  西方戏剧发端于古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每年春季祭祀中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  侣——羊人,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后来,在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  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内容也扩大到其他神的丰功  伟绩和超人英雄的故事。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整个中世纪的  戏剧都是在教堂、广场演出的宗教剧,主要表现上帝的伟大和圣徒事迹。文艺复兴时期  正式形成了话剧、歌剧、舞剧三大剧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国古典戏曲的源头说法不一,一说源于俳优,但这仅包含了戏剧的一些表演因素;  另一说是源于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巫祭祀仪式,但它对中国戏曲的形成起到多大的决定  性作用还未达成共识。中国戏曲正式形成较晚。北宋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  娱乐需要,各种民间技艺便纷纷从各地汇集到城市里来了。其中,对戏曲的形成影响最  大的主要有说唱性质的艺术:诸宫调;歌舞性质的艺术:大曲;扮演性质的艺术;傀儡  戏、参军戏等,这三种性质的艺术样式相互吸收,才形成了戏曲的雏形阶段——宋杂剧  、金院本。这些都是多种民间(或已经走向民间)的娱乐样式的杂合。北宋末南宋初,宋  杂剧的一支演变为南戏,中国戏曲才发展成熟。[2]
  从中西戏剧形成可以看出,西方戏剧产生于祭祀,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  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严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  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  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  剧虽然脱离了祭祀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祀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  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祀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  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  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  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以后,戏曲走向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走  向农村集市庙会的庙台,走向农村庆丰收的草台,它的观众都是怀着喜洋洋的轻松心情  去俯视它。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  的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这种形成渊源上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影响了戏剧在  正统文艺中地位的差异,这些都加强了观众的心态视角的差异。
  古希腊戏剧演员和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很高,他们被看作宗教仆人,受人尊敬,古希腊  联邦会议规定,他们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无论战时平时,他们能去各地,甚至敌国演  出。[3]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戏剧家的社会地位仍很高,法国戏剧家高乃依、布瓦洛等  都是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院士,这种现象不只在法国,在欧洲都是普遍的。陈  独秀在《论戏曲》中谈到西方戏剧家在民族战争中用戏剧使国民振奋,民族复兴的壮举  ,并说“戏园者,实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学教师也。”这虽然是他  根据西方的情况对中国戏剧提出的希望,但从侧面反映出了西方人对戏剧的重要性的认  识以及戏剧演员社会地位的评估。试想,“学生们”观看“大学教师”的演出,自然是  仰视的心态。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英雄化详细内容(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