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我们现在所缺乏的是这样的职业影评人—他在电影上映前客观地告诉那些还没来得及看电影的观众,这个电影是一个什么水准,是否值得花钱买票,看电影的时候什么地方最好看,有哪些东西是粗心观众不容易发现的等等。这些地方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能够这样做的人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商业电影专家。至于那些涉及“道德正确”和“政治正确”的问题,最好是先确认一下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再去发挥。否则以这样高尚的名义去作出判断是人人都会而且张口就来的,但是在你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沾沾自喜时,请回头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
如果只是就电影本身就事论事,那么电影评论就会成为一个专业并且愉快的事情。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专业,是因为人们很难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说三道四,除非你不怕露怯。而某些打着“梦想推动生活”一类口号的媒体上伪汪国真似的散文小品加呓语,就不能再混迹电影评论之中,除了混淆大家的视听之外并不能带给大家什么更有益的东西。
只是现在的状况很明显不是这个样子。永远都是谁的嗓门大谁就能吸引注意力,谁就能占更多地盘,谁就能接着用更大的嗓门制造噪音。观众反而是这些所谓的影评家们不再关注的群体,他们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迅速地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如果观众在一部电影还没有上映之前,就已经被各种关于该片道德和政治方向上的争论以及毫无节制的引申阐述给搞坏了胃口,而且已经对它的情节了如指掌,甚至比导演还要熟悉该片可能引申出的含义,你说观众怎么还能提得起兴趣看这部电影呢?
观众是永远不会有错的,那么出问题的一定是现在的电影评论。
长期以来商业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缺席,导致中国一直缺乏相应的商业电影评论体系。起初大家先是在病态的环境下全国人民看八部样板戏,然后是在一种饥渴的环境下看诸如《庐山恋》这样的片子,好不容易等电影环境好一点了,没几年盗版VCD、DVD又进来了。在这样的电影环境下,我们作为观众,对商业电影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电影评论是缺乏认识的。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电影评论,它的萌生是出自一个和其他国家电影评论完全不同的土壤—盗版DVD!这些影碟和国内电影市场相比优势在于,内容涵盖广泛,价格低廉,购买和观赏便利,这些特点与中国的银幕资源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数量广大的电影爱好者来说完全是及时雨。随着电影爱好者培养起来的DVD市场不断扩大和泛滥,普通电影观众才有机会打破中国电影的拷贝资源垄断,看到了连其他国家影迷很难得有机会看到的大量国外电影。由此建立的电影或者说影碟评论完全是依靠盗版DVD市场才建立起了基本的电影审美观和评价体系,并由此发展出一个完全是以看碟为基础的畸形电影评价体系。
因为这些评论电影的方式是建立在看碟的基础上,观众的观看效果和真正的银幕效果相差甚远,所以评论者会更容易关注那些非可视性的因素,比如说片中的思想含义等方面,而对电影的票房意识缺乏感受。但是电影的票房意识实际上体现了电影本身对观众的尊重甚至迎合,观众和电影长期在这个方面缺乏互动就会导致现在我们经常看见的影评方式—影评和电影完全脱节,大家都在各说各话,谁都不搭理谁,彼此缺乏了解和尊重。写影评的觉得拍电影的是傻B,而拍电影的也觉得写影评的是傻B,而电影票房自己在一边做傻B。
再加上影碟具有非一次性消费的特性,就是说你买一张碟回家可以一看再看,这样观看者会对影片产生一种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的错觉,导致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电影评论中常见的一种错觉—意淫电影。所谓“意淫”就是指某些电影杂志对一个电影指点江山口沫横飞,用完全和电影不着边的话语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而对于电影本身和观众却缺乏了解或者尊重。或者说,他就是拿电影说事儿,自己忙完了快活了,电影和观众也就扔一边去了。
同时,因为近年来国产电影的不景气,使得电影观众在电影市场中缺乏实际的影响力和选择权,相应的电影评论对于影响观众的电影消费能力也作用甚微,这就更使得商业电影生产和发行体系缺乏对于电影评论行业的支持和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影评论要么沦为普通大众媒体中行业记者的自留地,如果碰上无良的记者,那所谓的电影评论就完全沦为勒索电影发行方的人质;要么电影评论就成为某些专业电影媒体中自说自话的愤青园地,借着电影评论说自己的那点事儿。而观众则迷失在话语的喧嚣中,继续着对电影的误解或者误读。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影评论和电影本身充满怨气的对峙,也许是必然结局。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