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震憾二十世纪心灵的黑衣人──卢贝松『圣女贞(2)

2014-01-29 02:35
导读:在西方中古世纪的基督教系统曾经走向修行主义,结果就是希腊式圣俗二分二元论与基督教思想相混,而产生各种教会成为社会罪恶共犯的事实。宗教改革

在西方中古世纪的基督教系统曾经走向修行主义,结果就是希腊式圣俗二分二元论与基督教思想相混,而产生各种教会成为社会罪恶共犯的事实。宗教改革后,无论新教或旧教皆重新回到走入苦难世界的救赎思想,方使基督宗教能在世界各地成为社会改革动力的一份子。台湾民主改革、社会改革中的基督教长老教会系统,正是最好的说明。 
正因为改革不完美社会的个人永远是不完美的,所以个人修行的偏差只需要制度的制衡而非唯一、永恒的判决。贞德爱不爱杀人是她与上帝的事,不能据此否定把英国人赶出法国的社会正义判断;贞德是否有幼年心理创伤也是她与上帝的事,更不足以否定她在战胜后对战俘自然流露的悲悯。贞德是谦卑的,只是要为一时的骄傲向上帝悔改,而非自我否定地认为自己永远都是骄傲的。贞德是利他的,只是要为一时的心中仇恨向上帝悔改,而非自我否定地认为自己永远都是自私的。贞德是仁爱的,只是要为一时的心理创痛而残酷向上帝悔改,而非自我否定地认为自己永远都是残酷的。人永远无法成圣,所以上帝看重罪人从失败中的悔改而非看重义人永远光荣的胜利,这才是以上帝之尊却自愿被钉死十字架的真正奥密。 
而黑衣人不是如此,他根据贞德的『不完美』扩大成贞德整个人生使命都是有问题的:因为贞德杀过人,所以她就是残酷的;因为贞德心中有幼年仇恨,所以她的事业全都是自私的。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思想,那我们用什么立场来反对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呢?有那一个反对者敢说他纯洁无瑕、无可指摘、完全圣洁地够资格反抗希特勒呢?这样的思想从来都只能带出完全虚无主义式的社会实践观,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历史正是见证这种修行主义式的虚无现象之巨大危害。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六、无知无识的小农民不配得到救恩? 
黑衣人的思想是不难反驳的,然而,设身处地放在贞德的立场:一个无知无识的小农民、再加上牢狱折磨与审判之累,如何能要求她不受到这种心灵苦刑的击溃?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任何小农民在该情况下没有不被击溃的。 
那么问题来了:卢贝松这部电影中的黑衣人传达怎样的绝望信息?如果每个小农民死前都要受到这种心灵酷刑,谁能免于崩溃?那,是否意谓『无知无识的小农民不配得到救恩』? 
历史上的贞德与当时的教会系统刚好存在这样的一个矛盾:当时的教会系统主张,人没有能力直接阅读圣经并亲近上帝,只有透过拥有独特能力的教会人士才能正确阅读。这种现象也反映在这部电影,教会人士质疑贞德:上帝为什么不透过『学识渊博的我们』而直接对『你(这个无知无识的小农民)』讲话? 
世界上所有价值系统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一直有两种方向:一种是『修行取向』,一种是『救赎取向』。『修行取向』认为,人类处在无法超越的低层次,使用透过种种修行方法才能提升到有价值的高层次,修行的方法可以是希腊哲学主张的『爱智』、禅宗主张的『参悟』或传统儒家主张的『知礼』。『救赎取向』认为,人类无法靠自身能力用心得到提升,只有透过超越存在的一位神或灵体的主动帮助才能提升到有有价值的高层次;这种取向以基督教的『因信称义』为代表。当然了,救赎取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人皆想成为那位无限权力的神,所以二十世纪许多新兴宗教固然强调修行,但依其对教主无限制的崇拜献身看来,实是以教主为一神尊的救赎取向宗教,从而产生种种荒唐的社会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或许卢贝松正视这些灵异崇拜背后的问题,促使他采取『修行取向』来诠释历史上的贞德事件;以修行角度,自然可以永远的质疑:『一定存在修行层次最高的不流血改革方法,所以流血就必然代表贞德的修行有问题。』,因此黑衣人出现,促使贞德赤裸裸面对自己的修行问题,而尝试全新的自我提升。 
但是正如贞德死于恐惧与绝望,修行取向采取最高标准要求个人提升,这就注定了没有受过学术训练的贞德无法扺御黑衣人的论辩,从而产生一个矛盾:『无知无识的小农民不配到救恩』。黑衣人对贞德内心的理解不会多于一个心理学家挖掘内心深层意识的能力,假如审判贞德的教会人士里有一个心理学家,那么是否历史上的贞德事件就会全面改写? 
所以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贞德事件是一个『救赎取向』的事件,冥冥中有一位大能者保护无知无识的小农民免于种种智慧论辩的拆解力量,促使一个单纯朴实的小女孩可以对抗整个高知识高修行的教会系统。 
透过卢贝松的全新诠释,心灵上的黑衣人赢回历史上教会人士失败的一仗。黑衣人不像教会人士为了权力利益的私心而审判,更由于他绝对的真知灼见看透贞德所有不能成圣的性格偏差,这样完全公正冷客观的思辩,使黑衣人为『修行取向』赢回胜利的一仗。但同时,却是表明了『无知无识的小农民不能得到救恩』,因为他们得不到免于价值拆解的力量,他们不可能面对黑衣人的心灵酷刑。 
这样的诠释不再是历史上的贞德,而更像是卢贝松的自我追寻。处在二十世纪种种价值拆毁的力量,知识份子死于绝望自尽不再是新闻,以堕落颓废自处来无言反抗更是常态。价值的虚无感同样会产生价值的狂信,二十世纪新兴宗教充满高知识份子早己司空见惯。卢贝松的贞德正确的反抗了狂信,但同时却陷入彻底的虚无,这是否透露了卢贝松自己的心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七、走进电影意涵的心灵渴求 
透过黑衣人事件的分析,更突显出卢贝松这部电影的心灵渴求。黑衣人出现前的电影内容,全数集中在黑衣人与贞德的对话中指向特殊意涵。做为一个受过马克斯主义洗礼的现代知识份子,卢贝松绝对不可能同意『无知无识的小农民不配得到救恩』这种知识贵族的思想;那么,走向修行取向而拆解掉小农民生存意义的黑衣人事件,便很明显是卢贝松自己心声的诠释了。 
贞德死于绝望、无助、恐惧,是怎样的一种悲剧?是否卢贝松进行自述表白,承认他自己因为价值拆解而陷入无比的恐慌?还是透过贞德之死,嘲笑二十世纪宗教信徒的荒谬?还是一种极为凄冷地悲剧历史观,表明贞德的悲剧就是二十世纪知识份子的悲剧?不同的悲剧取向决定我们如何感同身受电影的意涵,重新询问我们自己的心灵渴求。 
无疑的,至少卢贝松清楚表明,一但面对黑衣人,就得承担一个难以负荷的地狱──这是杜斯妥也夫斯基使用『大宗教裁判官』描述过的,二十世纪的卢贝松使用黑衣人以二十世纪的语言重新说出来。一但选择面对黑衣人,个人的一切都要追求绝对的真实,凡自己的任何缺失不加以赤裸裸的全面检讨皆是伪善的表现。在这种心灵的冒险如果走不下去,将是死于绝望与恐惧。愿意负荷这种地狱的勇者在二十世纪是处处皆有,只是尼采预言的超人仍未产生出来;贞德的火刑台上,是千千万万知识份子的写照。 
存在完全不同的『救赎取向』,自知能力有限永远无法成圣的罪人躲在一个非理性的保护伞下,面对勇敢走进黑衣人的勇士,只能自惭能力与勇气的不足了。只是我们皆无法同意『无知无识的小农民不配得到救恩』,因此留下空间给自知能力有限的人们是必要的,否则另一种消灭品质不良人种的希特勒思想就再生了。当然我们更会看到种种虚伪的意见领袖滥用『救赎取向』造成种种悲剧,正如我们也只能悲悯地看待勇敢走进黑衣人的悲剧;也许二十世纪的心灵正是面临这种修行与救赎的抉择,是期待自己成为尼乎式的超人?还是自觉自己不比无知无识的小农民更真实?决定了是否承担黑衣人的选择。无论选择何者,我们都期待没有人出现在贞德的火刑台上,那真的是一个太大的悲剧。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这是一部以悲剧结束的电影,看了悲剧以后总是令人黯然;也许正因为悲剧的痛楚,而使许多人把黑衣人事件解释成揭露迷信者或狂信者的理性正义头脑,降低黑衣人事件的震憾力。在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黑衣人对抗迷信的思想,却足以把千千万万人推向绝望,这才是一个最震憾的悲剧,才让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后久久不能平复。 
也许我们对电影的认识,正是反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渴求。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晦涩的布拉格之恋(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