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衍电影剧作的现实主义价值(1)(2)
2014-02-01 01:33
导读:必须提及的是,在相当政治化的年代,夏衍一方面为新鲜形态的中国电影的培育产生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这和时代政治要求产生联系;另一方面,他又以相
必须提及的是,在相当政治化的年代,夏衍一方面为新鲜形态的中国电影的培育产生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这和时代政治要求产生联系;另一方面,他又以相当艺术化的电影剧作,来实践自己的既紧跟时代要求又继承一贯的艺术创作之优长,创造出时代精品。《祝福》、《林家铺子》的经典性,使中国传统电影的血脉得以传承,透过这些影片,更可以透视夏衍创作的艺术追求。有意思的是,夏衍只把过去年代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没有涉足现实题材,他的创作避开了作为领导者所倡导的歌咏现实的一面,却加强了历史题材的关注。
三实践之成
夏衍电影创作是支撑他作为成功的电影运动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坚实基础,没有创作,夏衍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正如同夏衍作为不同时期电影艺术风潮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一样,他的出色的艺术创造同样不同寻常。
作为中国电影不同时期创作的佼佼者,夏衍电影的价值何在?
(一)创造新形式、构造新思想的努力
夏衍作为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担任了党的电影小组的负责人。他不仅组织领导了左翼电影运动,并且以刻苦的努
力学习掌握电影规律,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出电影剧本10余部,成为中国电影剧作的杰出作家。20世纪30年代,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创作中,夏衍都有出色的作品,其中杰作当属《狂流》和《春蚕》。在剧作中,他始终以对传统的摈弃与改造、对创新的追求成就其剧作世界。
《狂流》是明星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左翼电影,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转变方向的重要开创之作。《狂流》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电影新时代开始的标志,是因其在整体基调与创作方法上,呈现前所未有的鲜明色彩。20世纪20年代在商业化的摧折下曾一度走上末路的中国电影,从此开辟了新生面,作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电影中体现的突出之作,影片关注现实生活,结合现实问题,反映民生痛苦,这是左翼电影共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现实的阶级压迫、生活的污浊状况呈现在银幕上,令人触目惊心。本片较早地在电影中描写了农村现实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以活生生的银幕形象揭示现实的阶级对抗、贫富对立,使影片对现实的表现深度大大增强,当时给人们以耳目一新之感,中国电影从此开始展示更加广阔的时代风云,悲剧艺术审美价值得以显现。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春蚕》的出现意义同样重要,作为中国新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初创之作,夏衍从此开始了他改编高手的历程。无疑,这是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影片,其真切性体现在:(1)全景式地再现江南农家生活,力求真实记载蚕农完整的劳作过程。(2)透过逼真的蚕农劳作过程,再现农家生活的辛酸,无论是道具的选用,还是江南景致的表现和细节的精致,都力求真实,使剧本的真实化为银幕的真实,被誉为创造了“纪实美学”的价值。(3)人物状态真实细腻的表现。剧本赋予人物的个性色彩在影片中得到自然体现,老通宝的勤劳与守旧,多多头的大胆多情等都真实可信。尤其是老通宝的形象十分典型,在20世纪30年代人物形象画廊中是难得的。(4)真实再现人生的酸甜苦辣,不仅在再现生活上力求真切自然,时代的氛围、农人的艰辛、痛苦的生活、对时运无可奈何的焦虑疲惫心态,都在江南特定环境中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别具一种真实美。《春蚕》以冷峻朴实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显示出左翼电影的光彩。
《春蚕》的出现标志着左翼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夏衍对中国电影的探索,对默片表现现实真实性的把握,以及对改编新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的实践,都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电影史上坚实的地位。
(二)民族电影表现语言的构建与实践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传统形成与巩固的重要阶段,夏衍电影对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在许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艺术创作方法,就是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电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予以确立的,夏衍的代表作为经典的现实主义影片提供了基本方向。又比如,追求故事完整统一的叙事性是中国电影比较明显的特点,在影片《压岁钱》的构架上就相当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压岁钱》是夏衍1935年创作,明星公司1937年摄制的有声片。影片线索集中,以一枚作为压岁钱的银圆的辗转流程为线索,展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状况:银行家的伪善和残酷,既欺骗女性又欺诈存款客户;白相人的蛮横霸道,欺负歌女,胡作非为;同是女人,交际花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舞女度着屈辱生涯;下层的保姆既有痴心而受骗的,又有假装上吊骗取他人同情的;有为这枚银圆送命的小买卖人,也有贫困至极的小孩因捡到一枚银圆而引得众人喜极奔走而导致棚户区被火烧毁;也有医生的仁慈助人,学校教师的真挚正直、自食其力等等。单纯的线索串接着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勾勒了生活的种种状貌。影片继续着夏衍对现实的冷静剖析和理性评价,批判的不动声色在结尾由银圆换成“法币”成为孩子的压岁钱中暗示出来,这个社会的衰亡之态已不言而喻了。影片在剧作结构上是比较奇特的,它不同于夏衍的其他作品,如《上海二十四小时》的小说叙事体或《狂流》的戏剧式结构,而是采用辐射式结构,把一枚银圆作为串接物,展现各色人等,以揭示社会面貌。影片在形式上借鉴美国片《假如我有了一百万》的创作手法,但整体透现着富于民族特点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在整体构架上借新年送压岁钱的重复行为和以一枚银圆物件的辗转变化,使观众在明晰的故事框架中领悟道理。
明显的对比表现方法也是中国电影的传统特征。被认为表现手法比较新颖的《上海二十四小时》中较多地运用了交叉对比手法。纱厂童工被机器轧伤,生命垂危,纱厂周买办却在舞场和别人风流。一方面是围绕孩子的安危,贫穷的劳苦群众惆怅窘困,另一方面则是买办和太太在斗气,荒淫无耻;一方面老陈好不容易借来5元钱为受伤的弟弟治病,而另一方面买办太太的哈巴狗看病就用了30块大洋。我们从中不难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传统现实主义意境。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在夏衍的无声片中,对字幕的处理,也特别明显地呈现出内在的民族风格。由于无声片叙事语法不够完备,要保证完整的时空状态的叙事内容,字幕的作用必不可少。研究无声片决不能忽略字幕,虽然这似乎是一个“阅读”的工具,但在电影中它等于是画面这另一阅读工具的补充手段,从而产生了超出自身的意义。中国无声片中字幕比较多见的情况是它的“说明性”,如交代背景,介绍环境,《春蚕》中“一个春风骀荡的午后”,“在期待和紧张中过了三天”等,是情节进展中的叙述需要。需要特别注意的字幕是“这是一种千百年来相传的仪式!今后一个月,他们便要整日整夜的和恶劣的天气以及不可预测的运命进行搏斗”。这里对情节的描述,带上了主观说明。而“这样的一个季节!这就是那幸福诗人们留恋着的残春!”则多了评价性。显然,这些字幕既是情节介绍的必需,更是作者力求告知观众的感情体现。在《春蚕》剧本中有18处是这类非对话的描写,占了剧本中共75处字幕约1/4。
在《春蚕》中还有“头眠,二眠,三眠,蚕壮了,人瘦了!但是老通宝一家充满了空前的喜悦!”的描述,显然是对人物状态的点化。类似于《神女》中,母亲送儿子上学后,学校接纳了小宝,字幕出现“新生活的开始,给她一种新兴奋”,明显是剖析人物心理状态。《神女》片尾,母亲被抓入狱,校长看望她以后,字幕出现“寂静的监狱生活,是她一生仅有的安息,在她的希望里,她憧憬着孩子的光明的前途”,这些字幕,都不是叙事的进程,而是心理状态的剖解,是情感的渲染与点化。它使画面的意味更加真切、细微,加强了我们对人物复杂心理的理解。在《春蚕》中还有“瞧!他们怀抱了十分希望和恐惧,来准备春蚕的决战”,自然也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比起《狂流》几乎没有心理世界表现的字幕而言,左翼电影逐渐加强了主观世界的外化描绘,形成了无声片的表现特点。此外,《春蚕》中的“溶”镜头的频繁运用,《上海二十四小时》中相当规模的人物情态、心理描写,都是夏衍电影突出了艺术表现的证明。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到了有声片后,夏衍电影在民族化经验的积累与熟练运用上更为人称道。特别是《林家铺子》的艺术表现体系,使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经典语汇达到最为精辟的程度。
(三)艺术追求的开放眼光与功绩
夏衍电影是中国社会政治进程中的艺术存在,必然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要求产生密切联系。但毫无疑问,夏衍电影的鲜明政治态度与开放的艺术眼光是息息相关的。后者正是他的创作没有拘泥于狭隘视野而从事大胆创新的基本保证。
夏衍电影有鲜明的政治态度,但艺术表现仍处于重要位置。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一封致孙瑜的信中,夏衍一方面肯定《小玩意》影片的价值,就影片结尾叶大嫂向大众呼喊救国的场面所给予自己的感动进行了鼓励,但另一方面,他还是直言不讳地提出这个比较直露的场面描写绝对不会得到预期的观众的拍手,并就影片将破落的村庄写成世外桃源给予批评。显然,夏衍是将艺术如何表现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实际摆在第一位的,内容好肯定重要,但艺术真实性必须保证,他的创作基本如此。典型的例子是夏衍《林家铺子》的创作,在涉及《林家铺子》的改编时,夏衍谈到最初的设想是用倒叙,即以20世纪50年代一个工商业鸣放辩论会开场,已经是40多岁的寿生这时作为公私合营商店的私方经理,在辩论会上用今昔对比方法追叙20世纪30年代,从而转入影片主要表现场面。后来,夏衍否定了这一设计,认为这是戴上一顶帽子和拖了一个尾巴,在结构和情调上都显得很不协调。他认为好的作品自有它不受时代影响的教育意义,不必强加外在的东西。
夏衍的艺术眼光造就了现在影片的经典式样,否则,中国电影将失去《林家铺子》这样的严谨现实主义之作。在夏衍电影中,始终没有丢弃对诸多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从《狂流》的直面现实、注重真实性,到《春蚕》的现实图景,注重人的性格塑造和细节表现,在《上海二十四小时》中,对比结构的戏剧冲突的构思,突出生活的残酷与不平等状况,《压岁钱》的辐射型结构勾连起社会方方面面的浮世图等等,可以看出,夏衍创作的艺术尺码始终没有紊乱。
这里特别要注意《祝福》和《林家铺子》。在新中国电影的创作环境中,艺术的发展必须兼顾时代政治的要求,能否协调好关系,使电影艺术得以健康地发展,不是易事。夏衍的创作较好地实现了政治与艺术的协调,并将中国电影的严谨传统向前推进了一步。比如《祝福》,影片基本严守鲁迅原作的内容和艺术规范,使祥林嫂的悲惨经历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力。但在一些细节上对原作进行修改,比如为了遵循电影艺术的表现性,没有让鲁迅先生出场,改第一人称为第三人称,并让原作中祥林嫂询问灵魂的有无变成自问式的独白。人们议论较多的关于祥林嫂砍掉她捐的门槛的电影表现,作者认为依循越剧的改编的效果较好,并且考虑这样做符合祥林嫂的性格特点。这里,我们看到作者较为开放的艺术眼光对于创作的影响作用。
《林家铺子》的艺术成就是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的结晶,影片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既描绘了时代风云变化,对旧政权统治的弊端做了艺术化的表现,又对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小业主的多重性格和微妙人生态度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影片是新中国电影中具有经典性的艺术品,又是对艺术化的社会人生的剖析,艺术的严谨使时代政治的要求融化在合情合理的情节处理中。交织着阶级对立、贫富差别、人际关系互动等等。同行竞争倾轧、对狼是羊、对羊则是野狗的中间人生表现等多重关系的混合处理,使影片脱离了那个时代较为多见的单一化创作的窠臼。总之,在忠实执行时代电影规则的行业领导者的笔下,诞生这样一部艺术手法独到、艺术思想深厚的艺术精品,证明了夏衍独具的艺术家的深刻感悟力!
夏衍电影是现代历史进程中的艺术之花,他以各个历史阶段创作的不朽之作,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典,无论电影如何变化,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夏衍和夏衍电影为中国民族电影作出的艺术贡献!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