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夏衍电影剧作的现实主义价值(1)

2014-02-01 01:33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论夏衍电影剧作的现实主义价值(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中国电影的历史是时代变迁造就的阶段递进的历史,与艺术

中国电影的历史是时代变迁造就的阶段递进的历史,与艺术的演进和时代人心的起伏息息相关。在形成中国民族电影传统的轨迹中,在追寻中国电影重要阶段的标志性作品中,夏衍电影创作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存在。本文正是从梳理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放眼时代风潮的起伏变化中考察夏衍电影的价值与意义。 

谈论夏衍的电影剧作,和通常意义上的创作研究不同,因为夏衍创作已不是孤立的作家创作,他的作品包容了远为广泛的时代风潮和历史机缘,就历史价值而言,他是一个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要求的代表。在中国社会重要历史转折阶段,夏衍以其出色的创作成为中国电影的标志性存在。
夏衍电影创作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倡导和丰富化。现实主义电影是中国电影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重要传统,在中国电影近百年历程中,只有20世纪80年代的第五代电影的“影像美学”运动可堪比拟,夏衍在倡导和推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运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一生最为优秀的剧作都是与现实主义精神紧密联系的。
一倡导之功
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观察社会、理解人生的思想方法,而在美学形态上则与纪实美学互为体用。在中国电影的发展演变中,第一个成为具有历史美学价值的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电影。但现实主义的出现却和时代潮流与左翼倡导密不可分。从时代发展的背景来观照,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曾有一次比较兴盛的“热潮”,在电影数量与电影类型上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舶来的新型“娱乐”艺术从简单模仿、缺乏影响力到开始有了自己的市场位置和艺术号召力。不过,这种“热潮”对电影本身而言固然难得,却只对社会起了某种观赏作用,也只是被人们认可为一种新的玩意。整个20世纪20年代风云迭起的社会浪潮,在电影的表现、观念和电影人的创作上都没有明显的呼应,反倒是避世的情绪、追逐商业利润的本能、制造功利风潮的热情直露而明显。所以,20世纪20年代电影的创作风貌对于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而言只能算是初级阶段,或称之为初期中国电影的简单阶段,独立品格的中国电影发展还有待来日。20世纪30年代才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因为,从简单的散乱形态到较为严整的电影形态,从没有独立的美学价值到初步奠定自己的美学轨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才是第一个重要的电影阶段。认清这一背景,对于理解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电影运动和现实主义电影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夏衍电影的出现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价值相联系,具体体现为:
(一)在电影形态上,中国电影在短短几年间跨过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阶段,在无声影片与有声影片发展的时期内,无声电影达到成熟,出现了经典之作,如《神女》等;有声电影从初萌迅速跃进到兴盛阶段,产生了相当精致的重要作品,如《马路天使》等。于是,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第一次相接近。在这里,夏衍电影经历了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换,无论是形态探索还是思想价值的呈现,夏衍电影都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高潮中的重要一员,在《狂流》、《春蚕》、《上海24小时》、《风云儿女》、《压岁钱》等创作中,夏衍电影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左翼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在表现内容上,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触及社会生活现状,现实内容代替了神异古怪与荒诞热闹的娱乐内容。人生疾苦、人民受压迫的激愤得以正面展示,电影第一次呈现出呼应时代精神与民心企盼的愿望,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思想较商业赢利、投机功利观占了上风。这里,夏衍电影特别具有先锋和引领时潮的价值。《狂流》被公认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方向的探路石,它的时代意义无疑是反拨商业时潮、改变旧有价值体系、倡导变化时代的先进思想,中国电影从此踏入了现代历史的正途,中国电影的进步方向也得以确立。
(三)在艺术形式上,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自觉地追求艺术创新,明显地借鉴吸收世界电影优长,探索民族化的表现形式,电影技巧有了巨大的进步。叙事的流畅,造型表意的手段都有了长足进步,民族风格的呈现令人欣喜,一些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都很成熟的影片标示着中国电影迈入了新的时期。夏衍电影的艺术追求,突出反映了艺术进展和创新的步伐。《狂流》的纪实风格,《春蚕》的冷静表现,《上海24小时》的独特结构等,显示了开拓努力的成效。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创造力的新生面的拓展,和夏衍为代表的新人介入有直接关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四)在创作方法上,改变了较为单一的思路,不断丰富发展,并容纳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多样的创作方法保证了中国电影整体形态之中呈现出变化的色彩,对外来电影创作方法的多方吸收,使中国电影已不再是戏剧创作的附庸和孤守一隅的茶楼戏院的娱乐品。以夏衍等人为首的左翼电影把现实主义从思想观照实践为电影艺术创作的主流方法,并且以丰富的实践成果确定了中国电影的坚定不移的创作主潮。
(五)在整体社会形象上,中国电影基本摆脱了与世无干的消闲地位,树立起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角色,改变了艺术末流的被漠视状况,强化了有独立位置的艺术形象,中国电影已经站在了社会改造的前沿位置,从20世纪20年代避世逃逸变为入世应时,呼应时代政治的使命感从此与电影密不可分。这其中,夏衍等人的左翼电影运动起了巨大作用。
二引领之力
夏衍剧作的价值如前所述,是开拓发展了一个新的电影创作时代,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他以毕生的实践活动,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传统深化与形式变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人们不仅从理论倡导,更从优秀剧作的成就中,看到了不同时代电影扎实、新鲜的面影。
这应当从对时代风潮的热烈应和与成熟作品的昭示作用两个方面来剖析。
(一)应和时代风潮
夏衍电影始终和时代的风云变化息息相关。在上一世纪,无论是民族矛盾剧烈爆发的20世纪30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平稳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他的创作都构成时代要求的艺术代表,在他的笔下,艺术与时代的联系密不可分。典型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阶段,探讨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没有比这一时期更为典型而富于代表性的了。对时代社会的外部因素如何影响、制约电影的发展,时代风潮如何激励、左右电影艺术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这一时期的电影现象来透视。夏衍电影的产生就是根源于这一时代的风云变化并创造出反映时代潮流的出色之作。探讨夏衍电影不能离开时代背景。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曾经在时代的变化面前遁入商业投机的路途,武侠片可以说是在既无奈又不满时政状况下电影转而赢取商业利润的例证,走入末路则是神怪片的盛行。当电影以近乎疯狂的方式逐风追浪炮制低劣的作品时,它的末路也就在预料之中了。20世纪20年代的时潮一方面败坏了原本基础不牢的国产片艺术,另一方面则加速了观众的疏离和反感。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风云则再一次以强大的力量使电影改变方向。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时期,在这个特定年代的背景下,不断对中国电影在创作心态、题材选择影响很大,而且对电影的方向、立意与艺术形式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夏衍电影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呼应时代的要求而孕育产生。
在夏衍电影中,没有忽略剧烈的阶级压迫和尖锐的民族矛盾,抵御外敌的强烈激情、强化抗敌御国热望的民族心声,都成为剧作的基本构架,从《狂流》、《春蚕》、《上海24小时》到《风云儿女》、《压岁钱》,纷纭变化的时代风云扑面而来,迥别于20世纪20年代的动荡岁月、人生悲苦、斗争图景占据主角,中国电影沙砾般的时代气息弥漫在银幕中,真实人生成为中国电影的支撑点。夏衍电影为历史勾勒了真切的面影,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电影铺就了现实斗争的基础画图。
谈论夏衍电影不可忽略的是和左翼电影运动的联系。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取得的杰出成就,新时潮的出现,都和左翼电影运动有直接关系。左翼电影运动又是造就中国电影重要传统的基础,而夏衍无疑是左翼电影运动的杰出代表。
一个时潮的改变要有大的时代氛围做背景,同时还要有促发变革的机缘。在20世纪30年代渐趋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的社会背景中,无产阶级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成立于1930年3月2日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领导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进步团体,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在文学艺术领域开展了对旧文化教育传统和反动势力的坚决斗争,成为推动进步事业的核心力量。电影的时潮变化也和左翼文化组织的领导密不可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1931年9月,左翼戏剧家联盟通过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其中,提出了对中国电影批判、关注与参与的要求,左翼参与过去被忽略的中国电影,是进步力量对电影影响人心作用的确认。夏衍从此作为中国左翼进步电影的事实上的参与者与领导者,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在国民党严酷的文化统治政策中开辟宏大的现实主义路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一个务实而有成效的电影运动,在团结进步电影人、创作反映时代矛盾的作品、建立稳固的创作基地,特别是形成进步的电影文化传统等方面,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电影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所以,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就是在有组织、有目标、有宣传、有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夏衍则是其中的主要领导者。左翼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巨大。
其一,改变了电影创作的倾向。左翼剧作家介入电影,使20世纪20年代受纯商业潮流左右的电影,在某种程度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进步之路,电影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娱乐消遣的认识被电影人所广泛接受。明星公司的改变制片方针,联华公司拍摄《十九路军抗日战争》等都是寻求进步的表现。中国电影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和进步的社会主潮相呼应,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其二,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取得的优秀成绩和左翼人士的参与引导密不可分。党对电影作用的充分肯定和加强领导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国民党实行文化围剿的时期,中共力量深入到电影这个都市“花花世界”中是相当有远见和意义深远的。事实证明,通过电影争夺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发言权,显示进步力量的正义和号召力,是行之有效的。在电影领域内,进步电影以自己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创作树立了主导地位,并由此掌握了宣传进步思想、团结各方人士的主动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其三,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左翼电影在对过去漠视现实生活、宣传侠道之类的商业电影的反拔中,倡导关注现实、反映社会时代精神的创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积极作用。中国电影的题材得以扩大,清新气息得以出现,真实生活内容得以再现。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兴盛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一些前所未有的电影出现在银幕上:《狂流》(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反映“九·一八”后长江流域16省空前大水灾的真实事件;《春蚕》(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对20世纪30年代农村经济日益破产,丰收成灾现实的表现;《香草美人》(洪深编剧、陈铿然导演)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人在帝国主义和资本家双重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和觉醒反抗的真实反映,都证明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给予电影的崭新内容,而《神女》(吴永刚编导)、《渔光曲》(蔡楚生编导)、《桃李劫》(袁牧之、应云卫编导)、《十字街头》(沈西苓编导)、《马路天使》(袁牧之编导)等影片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追根溯源,中国电影的最主要成果是现实主义电影,而这个方向的确定,不能不以20世纪30年代为出发点。
其四,大大提高了电影创作的质量。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创作质量大大提高,在无声片和有声片相交叉的几年中,产生了一批艺术水准颇高的作品,这和左翼电影运动密不可分。一批进步左翼作家包括夏衍、阿英、阳翰笙、田汉、郑伯奇等为各电影公司提供了一批新剧本,拍出了思想认识新鲜、题材内容丰实、时代色彩强烈的新电影,到1933年“中国电影年”的新阶段,仅在上海就生产了80余部电影,其中相当一部分影片艺术质量较好,《姊妹花》和《渔光曲》分别创下连映60多天和80多天的纪录。这个时期的《春蚕》、《小玩意》、《渔光曲》、《大路》、《桃李劫》等影片具有重要影响,而《神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则达到中国电影经典的水平,至今尚为人称赞不已。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播种艺术之花
夏衍电影集的创作是在20世纪30年代,他为左翼电影运动的萌芽、发展、蓬勃兴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又用不懈的创作热情为中国电影提供了经典的范本。新中国成立以后,夏衍依然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和实践者。新中国电影逐渐建立了新的创作规则,产生了适应新时代的典型作品,对此,夏衍功不可没。但作为艺术家,他更为突出的功绩是提供了新的艺术精品,为中国电影增加了适应新时代的艺术规则。
在梳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发展形态中,最令人惊异的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现实主义的失落,也不是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回归,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独特形态反映现实的约定俗成的方式。生活时潮的变迁,改变着已有的成规,使中国电影的基本思想立足点大大变化。在整体上继承了中国电影的某些传统,但在观念形态和创作方法上,却更加强调人为选择性。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常态特征:一是歌咏现实的欢跃气象,表现人民安居乐业,颂扬现实英雄的伟大,造就了崭新而奇异的电影表现规范。二是在类似“诉苦迎新”、“忆苦思甜”式的套路中,我们看到,凡是旧社会的现实表现都是以阶级压迫的残酷和百姓的愁苦冤屈无处诉说的悲惨为模式,而新生活的到来才是“变鬼为人”的欢欣雀跃,即诉旧时代之苦扬新时期之欢欣,因而,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集中在表现苦难与斗争的主题上,较之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苦难题材影片有了明确的指向,而表现人民苦难历程的电影仍然承袭着进步的现实主义传统,朴素而真诚。出色的创作有《白毛女》、《龙须沟》等。三是对于新时代现实的表现,突出了主流意识的浪漫色彩,强烈的歌咏态度突出的是社会主义新人,豪迈无私,战天斗地,令人感佩。四是这一时期突出了对“英雄”的审美塑造,无论是古代英雄、革命年代英雄还是社会主义英雄,多有感人超拔之形象。总之,新中国电影的情感倾向与上述内容走向一致,在表现新生活的魅力和与黑暗势力斗争的题材中,讴歌和咏叹斗争胜利的故事中,充溢着发自内心的激情。斗争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悲戚相呼应,苦难导致反抗的传统依然延续,抗争通向光明的路径开始指明,个人私己感情的抒发非常少见,集体胜利的感悟占据要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作为电影界的主要领导,夏衍对于贯彻新中国电影的基本原则,适应新中国形态的电影创作,都起了重要作用。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中国电影经历了种种坎坷和挫折,创作质量也起伏不定,但新形态的中国电影的确产生,并出现了时代所需的经典之作,和过去相比,“前17年”产生了一些相当独特的时代特征。
1.对旧时代的彻底否定。过去影片对时代还只是质疑嘲讽,而新中国影片的态度就必然改变了。对《武训传》的批判,基本上规定了新中国电影的性质和不可逾越的界限。于是,对与新时代相抵触的旧社会,必须采用否定的方法表现。客观地说,由阶级对抗而导致的政权更迭,必然要以否定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新权威,否定旧时代是建立新时代的必然条件。
2.对阶级压迫的极度强调。与此相关,在涉及人的命运时以阶级压迫作为必不可少的基调,《林家铺子》既突出了党部、商会的欺压,又把这种压迫落实在林老板个人的身家性命上。同时,也恰当地表现了他为了自身利益对更为弱小者的某种压迫。阶级壁垒的痕迹在林老板身上表现得格外鲜活,对阶级压迫的强调也就无法避免了。
3.对新生政权的由衷赞颂。批判旧时代的目的是赞颂新时代,当电影人以极度的热情歌咏时,现实的美好便焕发出超出常态的色彩。
4.对时代英雄的热烈歌颂。“前17年”电影人物形态呈现着一种矛盾统一的面貌,一方面质朴真诚的形象的确是时代风貌的体现,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所谓时代精神主宰下的产物,其中除了作为对旧时代抨击的例证之外,多是新时代所推崇的英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