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河阳戏音乐的“俗”与“雅”(2)
2014-03-08 01:35
导读:二、“雅俗共偿”才有流传性 在沅水流域还流传着另一地方剧种“辰河高腔”,该剧种悠久,声腔较为完整,其唱腔高亢激越,悲切愁苦、楚韵凄凄、源
二、“雅俗共偿”才有流传性
在沅水流域还流传着另一地方剧种“辰河高腔”,该剧种悠久,声腔较为完整,其唱腔高亢激越,悲切愁苦、楚韵凄凄、源远流长,可称得上是戏曲的老祖宗。流传至今,会唱会哼的人甚少,辰河高腔的这一特点正好和阳戏形成鲜明的对比,上河阳戏唱腔优美,动听,朗朗上口,亲新活泼,在湘西的城镇山乡上了点年级的人都会哼上几句阳戏小调,像《核桃调》、《七字句》等曲牌更是家喻户晓,文革中京剧样板戏可谓红火天下,但很多业余宣传队及城里专业文艺团体都喜欢用阳戏的曲牌音乐改编样板戏进行演出,观众看出味道、喜欢。可见阳戏音乐曲调流传甚广、已深深地扎根在广大城乡人民大众的心中。
上河阳戏音乐的流传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旧时,湘西山区闭塞,山高皇帝远,文化生活落后,逢年过节或是某家办喜事、喜庆祝贺,便请来地方唱阳戏的班子搭台唱戏,少者一天一晚,多者十天半月,唱腔台词声声入耳,锣鼓喧闹阵阵震天,由于阳
戏剧目大都属于生活小戏,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就像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一样,因此观众们看起来也就觉得格外亲切,如表现男女爱情交往、婚姻、反对赌博、嫖娼、抑恶扬善、尊老爱幼及一些神话传说等贴近生活的小戏,俗称“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与那些上演正本剧的辰河高腔、汉剧、京剧等正好相反,故旧时官场和富豪们是瞧不起唱阳戏的,认为阳戏低俗,不允许年青女孩子看阳戏,民间有“闹洋精光唱阳戏”之戏称,“闹洋精光”一词是怀化一带的地方俗语,意为不正敬、不正统。这主要是指阳戏传统剧目中有个别地方出现淫词滥调和有伤风化的形体表演所置。如“小子生得黑、洗也洗不白、妈妈怀我六个月、肚子鼓起来、那天上茅厕、出来大半截、一巴掌扣去、又怀了六个月”。这是传统阳戏《扯笋》一剧中小丑的一段道白,引起观众满场大笑,像这种欠雅的台词及形体动作在传统阳戏中随时可拾,也许观众的笑声中有低俗粗鲁的余音,也许恰巧是这种笑声埋下了阳戏流传的种子,总之,阳戏余音乐并不因为台词的低俗而受到人民的抛弃,而是深深的扎根民间。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上河阳戏音乐流传至今并仍受到民间的欢迎还有一条重要因素,即曲牌结构简洁,普通百姓易于接受传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收集到的民间阳戏音乐资料来看,曲牌大多为上下句结构,五字句、七家句、十字句等形式很多。特别是上下句结婚形式的对唱,观众极易接受,《盘花》是阳戏的代表剧目,剧中一对男女花童的对唱,通过对各种花卉的赞颂、猜答,表现了这对花童隽永机智,妙趣横生的动人情景。
曲调亲新活泼、优美动听、上下两句,朗朗上口,不断反复,观众易接受。上河阳戏类似这种曲牌就有很多。正是这种“俗”的曲调,迎合了观众的思想、感情、乐趣和审美观。正是这种“俗”,贴近了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成立后,政府组建了专业的阳戏表演团体,音乐工作者对阳戏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改编等工作,同时对少数传统剧目也进行了整理,阳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阳戏音乐流传最繁荣的时代,时至今日,不管是城里或乡下的各种文艺宣传小分队,在他们编排的小戏、小品或说唱节目中,几乎都选用阳戏的曲调来演唱,演员喜观唱,观众喜欢听,可见阳戏音乐的普及性达到何种程度。
时下,城里人崇尚歌厅、酒吧文化,但那毕竟只是少数高消费人的趣向,这种“雅”、“时尚”的东西很难影响一代人。阳戏则完全不同,她的“俗”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俗”,因为阳戏有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世世代代默默地支撑着她的生存与。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群体,这支群体可以创造一种社会时尚,引领一股潮流,涌向音乐的百花园,“雅俗共偿”的阳戏音乐自有她独立的暗香与芬芳,别的形式是无法替代的,愿阳戏这朵山花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更加美顾动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
[1]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72.
[2]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3]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
[4]陈天国.不仅是音乐问题[J].音乐研究,1991,(2):85.
[5]龙晓匀.从“芦笙班”“侗歌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4.(2):90.
[6]隶月,寒山.贵州民族音乐教育实践述评[J].中国音乐,1988.(2):86.
[7]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 Nickson•Chris.世界音乐(World Music).纽约企鹅出版集团,2003. 2.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8.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