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2)
2014-03-30 01:00
导读: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如果继续放任文化市场,坐视文化的平面化,继续背离本民族文化传统,必
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如果继续放任文化市场,坐视文化的平面化,继续背离本民族文化传统,必将削弱本族文化价值,阻碍族群精神的。因此,捍卫民族文化特性已上升到发展战略的层面.
若关注一下近年来某些弱势国家批评界的近况可以见出,在强势文化的阴影笼罩下,一些艺术理论家只关切异域话语,忽略本土文化问题,避而不谈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关系,一味追“新”逐“后”,理论跟风、术语移植。看似热闹的众声喧哗,不过是跟着强势文化的思想脉络重走一遍他者的旧路.倘若这样的路继续走下去,面对他们的必将是一片被“西化”的泥淖.
有人曾寄希望于通过打造本土流行文化以抵抗西方商业文化,然而经过理论界的研究,我们发现这并不能完成民族文化的重建和自救。如果其中已经先在地失去了对于“被凝视”的自省意识,失去了针对后殖民风潮的批判,所能够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也就无从逃离价值平面化的危险,不仅不可能具有建设性功效,反而会造成更多的负面效应。因此,民族文化自救之途必须与价值重现相连,否则就可能流于空虚的话语泡沫。故而,在艺术范畴中,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这样一条路去寻求自救——深度自省、对后殖民风潮的深度批判、建立自身价值体系,并沿着自主自信的艺术之路前行.
2、横向空间角度: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对话
百余年来,在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的激烈批判和颠覆之后,文化近乎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当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这种状况所导致的文化危机感和无力感,是一部分人丧失本土文化自信的主要原因。因此便产生了在与西方进行对话的时候,甚至根本称不上是一种对话,而纯粹是一种模仿和恶意的抄袭、跟风.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类比于祆教文化之于古代汉文化,显然中国当代文化为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属外来文化。若以此为立足点,我们可以看到:祆教文化属外来文化,古代汉文化属本土文化。虽然在对话之初,二者“话语权”平等,相得益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共赢”局面,继而甚至出现“胡化”的倾向,但在之后的对话中,祆教文化主体话语权的丧失,最终难以逃脱被湮没的命运。而今天之西方文化之于中国当代文化,恐怕已经出现了话语权的不对等,而造成一方“失语”。而很显然一方的失语必然造成艺术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一方被遮蔽。而无论任何一方被遮蔽都是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的人所不愿看到的局面.
若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就要实现有效的对话:首先,要澄清一些认识的误区。第一种误区,是功利性太过严重,从而忽略了文化交流本身的特性。其典型表现,就是如同“王婆卖瓜”一般,不讲任何技术含量地一味“自卖自夸”,将文化交流对话搞成了强行的理念灌输,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快求得对方好感。第二种是对对话本身的理解太过片面。譬如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某些人往往有一种极端的观念:对外交流就一定要展现我们的优越和强大。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盛气凌人”式的理念并不成功。其次,要实现对话的良好效果,必须知己知彼,以充分了解对方为前提。而我们现在经常存在的问题是:对外界的信息经常是选择性接收,予以单维度理解。其实,所谓对话的过程,既是表达,也是接收,其解释和理解都应该是开放性的。而在开放性方面,我们某些人对分寸的把握尚有所欠缺.
总之,尽可能成功地进行对话,使国家软实力得到提升,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骄自得,应保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心态,该包容的包容,该对抗的对抗,以一种友好而自信的姿态将对话不间断、深层次的进行下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文化话语权的民族性确立
在话语理论中,话语权被用来指称言说者的权力。话语权的获得与失去,直接关系到言说是否可以继续,所说是否为真,交往的对象是否处在平等的位置上。确立文化全球化中的民族话语权,不是逞一时之气,是保证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所要达到的,不是分享话语霸权,而是保存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避免文化史的再次断裂,避免后殖民时代中的文化同化。提供激活传统文化的因子,确保传统文化继续留存在当代视野中,参与建构社会价值系统和民族心理结构,由此葆有文化特性,不仅是形式感上的装饰因素,更是精神底层的支撑与基础。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尽管全球化的过程充满着同一化力量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全球文化的重组和新变使不同文化在频繁的相互支持运动中此消彼涨,但这也是全球价值形成的过程。如果全球价值的形成仅仅是某种单一文化的推广与覆盖,那恰恰是对全球化精神的悖离。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达到民族文化认同和知识体系重建,正是民族话语权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大陆学界在各种相关讨论中都包含了重建文化认同的努力,然而这些争论中也包藏着把话语权的文化属性“民族主义化”的隐忧.
曾一度反响热烈的“光荣孤立论”在当今民族界限日渐消融的世界主义共识下,显出激情压过学理的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孤立逻辑,民族文化也要从全球化的交融处境中自觉剥离出来,文化孤立就此成为维持民族尊严、保护精神存在的唯一条件。而我们要做的是在转化传统文化、建构当代文化的实践中,重塑转型后的文化精神,重新树立具有当下意义的价值认同,用流动主体性取代的单一主体性,接受多重自我和复合身份的概念,在跨越民族界限、防止文化孤立的自觉意识中寻找价值共识而不是加深认同危机,化解文化隔阂而不是加深对立,争取平等文化关系和争取自由知识分子身份,通过文化和艺术的自我再现来建立本土文化,确立文化话语权.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4、中国艺术的文化话语权
要增强中国艺术的文化话语权,非分享文化话语霸权,弘扬但不宣扬中华艺术之精髓为第一要务,把中华艺术之精髓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建造“中国气派”艺术。要推行艺术的创新,推动艺术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如在油画创作领域,“中国气派”的美术创作要把西方油画的形式、语言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融合起来。油画的民族化,不仅是从语言上形式上找到与民族欣赏相吻合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对民族视觉思维逻辑的理解。在世界视觉地图的解读中,不仅要研究世界范围的上古、文明形成时期、中世纪与过渡时期、近的视觉艺术,而且要探索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延续发展过程中不屈的艺术精神、豁达的文化态度和代代相传的文化艺术睿智.
在“中国气派”的美术创作实践中,理应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当前,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气派”的美术创作十分关注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问题。国家的独立,不仅表现为上、上的独立,在思想文化上更要独立。文化领域的竞争,除了反映在文化产品的市场领域外,还会深刻地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我们理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持对外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梳理历史,审视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实施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的质量及其国际竞争力,增强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文化震撼力和历史穿透力,旗帜鲜明地抵御“文化渗透”,以去除所有被“西化”的可能性。真正走一条具有独立话语权、独立思维、自主风格的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