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

2014-03-30 01:00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中国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 一、自身价值

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

一、自身价值的探究
相对于庞大的历代美术遗存,祆教美术遗存只是冰山一角。从数量上可以说,它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然而假如我们从其在当代的影响来看,我们就无法忽视祆教美术的存在。这也是笔者在众多的现象中注意到祆教美术遗存的原因之一.
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众多的民族信奉着众多的宗教,在南北朝至唐代之间,主要是佛教、道教的天下。然而随着的和水陆丝绸之路的打开,大量的外来宗教涌入,祆教就是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宗教。这可以从中得到佐证,在上文中灵太后的例子已经说明了祆教在北魏的地位,已经影响到了皇室。那么,可想而知,在民间的影响恐怕是更大的了。从南北朝时期至有唐一代,更是“胡风”涌起,大量的西域人成为朝廷的命官,甚至更高的爵位,安禄山就是一例。而祆教文化及其美术样式就在不知不觉间走入了汉人的生活。这里我们要说的,就是祆教美术得以处于泱泱汉文化背景下而独立、自足、完善的问题.
也可以说,这就是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忽视其在美术中地位的原因,也即祆教美术的互文性的呈现.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晶,祆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胡化”和“汉化”两个重要的阶段。这两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没有其中任何一个就无所谓另一个的存在。众所周知,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较为开放的年代,唐代是历史上中国的鼎盛时期,是、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的年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和开化的年代。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背景,众多的外来文化才得以在汉文化大统的古代中国生根发芽。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主要以南北朝至唐代祆教文化为例,通过对“胡化”、“汉化”这两个概念的分析,从而呈现出异域文化之于本土文化,弱势文化之于强势文化的关系和互文性意义的问题.


所谓“胡化”,指的是祆教文化对汉人在生活习俗和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影响;所谓“汉化”,则尤以粟特人入华后逐渐在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趋同于汉文化,并最终融合于汉文化之中的过程.
关于“胡化”倾向,“向达先生曾在其《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对唐代长安、洛阳的‘胡化’现象,包括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宗教、游乐等很多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可我们发现,这些‘胡化’现象无一例外的都集中在表现在文化异族化的表层范围之内。……所谓唐代社会的‘胡化’,只是一种体现在民族文化表层现象上的趋势,而不能称之为‘化’。在这种背景下,表层文化的异族化,不但不能改变汉文化的根本特点,反而可以丰富汉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弥补汉文化的某些僵化缺陷”向先生这里讲的已经很清楚,我们可以理解为祆教文化确实对汉人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但是仅限于一些表层范围之内。从我国近年出土的一些瓷器和用具上,我们可以证实这一点。(见图23、图24)最初,西域粟特人所做的是对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教义、仪式,乃至样式、形式的完全引入,这是“先前文化”对它产生的影响。然而中国的祆教文化绝对不是对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文化的照搬和照抄,而是在引用吸取的基础之上,结合了汉文化中利于表达自身情感和价值取向东西,对其进行现实的改造和加工,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和理念系统的过程,这是“周围文化”对它产生的影响。这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印证。墓葬作为一个人死后陵寝往往是蕴含着死者的各方面价值取向的。故而,我们以虞弘墓这个具有典型粟特风格的墓葬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学界曾有这样的定论:“虞弘墓是至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带有粟特风格的墓葬”,然而通过一些较之于国内发现的其他墓葬,以及与粟特地区的墓葬所以进行的比对和研究,笔者还希望能够加一个定语——“汉化墓葬”。原因有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粟特人在中亚的葬俗,以天葬为主的。而虞弘墓糅合了中原土洞墓、汉式石棺椁以及粟特浮雕骨瓮等形式,采用歇山顶式的汉化墓葬样式,这与中亚粟特地区的传统丧葬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2、我们在虞弘目中也发掘出了标记清楚的墓志铭,记录了虞弘的生平及其祖先的众多信息(此部分可参阅张庆捷先生的《虞弘墓志考释》),因墓志铭是中国特有的葬俗,可见虞弘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深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虞弘已经是一个汉化相当深的汉化粟特人,并已融入汉文化之中.
从“胡化”与“汉化”的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自外来种族的异域文化,面对强大的、有深厚积淀的本土文化的时候,先是引入了“先前文化”传统文化形式,从而对本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进而在与本土文化的“对话”当中,逐步接受“周围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最终在被强大的本土文化吸收的过程中,呈现出自身固有的一些特质,使原有文化得到彰显,同时也丰满了本土文化。却不再是“先前文化”的影子,而是形成了一个融入大文化背景下的新文化样式。而祆教文化之于古代中国文化的意义也在于此.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另外一点是,在“胡化”的昙花现过之后,随着文化主体“话语权”的某种随附和丧失,祆教文化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湮没于汉文化之中的悲惨命运。
二、当下意义的研究
(一)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的文化影响及“话语权”
前文提到过互文性理论除了强调文本影响之外,更为注重文本背后的文化影响研究。面对当下之中国艺术,笔者也期望对其文化层面的影响进行一番梳理和探究.
1、纵向时间角度:与前代文化的统一和冲突——文化延续和断裂、文化自救
若对当下之艺术作品进行解读,离开传统文化中的因素或是抛开西方文化中的因素,我们都无法解读出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感和语言。这是因为,一方面,没有人能脱离母体而创构出崭新的价值体系,仍须赖于前代的文化积淀进行新的尝试,这是延续性的一种必然体现;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以来,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否定和批判及对西方文化的几近全盘接受,在文化上已与前代文化产生某种断裂和脱节,甚至出现一种文化上的叛逆和背离,也即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故而在研究中自然也要考虑到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

上一篇:浮雕艺术与宗教理念浅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