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曾繁仁先生关于美育的核心思想(1)

2014-04-11 01:05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论曾繁仁先生关于美育的核心思想(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于美育的理论思考,曾先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做了全面深
关于美育的理论思考,曾先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做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从宏观上看,他认为西方现代美学经历了一个从思辨美学到人生美学的转向。具体而言,这一转向体现在许多现代哲学家和美学家的思想之中。在康德、谢林、黑格尔的古典思辨美学那里,美学主要涉及知识论的问题,也就是思辨的分析美的本体、美的范畴、美善关系等问题。而现代哲人则更关注美和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从叔本华的“艺术是人生的花朵”、尼采的“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有充足的理由”、杜威的“艺术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之中”、弗洛伊德的“美的观念根植于性的激荡”、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上”、杜夫海纳的“赋予审美经验以本体论的意义,就是承认情感先验的宇宙论方面和存在论方面都是以存在为基础的”,以及伽达默尔的“从艺术教育中形成了一个通向艺术的教育,对一个‘审美国度’的教化,即对一个爱好艺术的文化社会的教化,就进入了道德和政治上的真正自由状态中,这种自由状态应是由艺术所提供的”,这些现代哲学家们关于美和艺术的见解中,高屋建瓴地归纳出这一美学史的转向。正是这一宏观的美学史转向,才使曾先生更为明确地指出当代主导性的世界观应该是审美的世界观这一时代命题。 从微观上看,曾先生准确地抓住了美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审美力,也即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培养这种生活的艺术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种审美的态度。在这里体现出曾先生对复杂的美育问题从理论上做出的清楚准确的把握,他认为美育首先应立足在教育学的基础上,然后从中划分出关于美育的技能、知识、和态度三个层面的内容,而其中态度教育才是美育的核心,这就和将美育理解为狭义的艺术技能教育的观念区分开来,从理论上树立了美育的根本地位。这些关于美育理论的核心观念,无疑是建立在曾先生深谙德国古典美育思想和现代美学思想的基础上。 确立了美育首先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就深入到更为微观更为重要的审美经验培养这一问题上。我们之所以能够以一个审美的态度来接受所面对的对象,需要微观上的诸多前提,而具有审美力的确是最为核心的,比如同样是面对一座山,普通人也许只是习以为常地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座山而已,在他的视知觉中即使他看到了山上的景物,但关于那山的丰富多彩的形态、神韵和色彩,却无法被看见,而这些恰恰是拥有审美力的画家神往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这种审美发现和想象的能力,通过自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使生活于日常世界的人们,重新发现世界的美。因为很大程度上,缺乏审美力的人观看这个世界的想象力过于贫乏,他们只是看见这个世界。而作为艺术家的画家,却能够突破日常性的遮蔽,希望看见他所画的更为绚丽多姿的世界,而非画他所看到的事实世界。艺术家正是通过自己的创作,重塑了人们的感觉,也为他们打看了审美的大门, 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自己的创作谈中生动地谈到了拥有审美力的人的感官世界和缺失这种能力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很好地印证曾先生的审美力的培养是美育之核心这一见解的重要意义。在一次旅行中,作家有幸和一位画家坐在同一个车厢里。在听画家发表了一通大地的美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的论断之后,午睡中的作家被叫醒,画家让他看外面九月的风暴来袭,而作家只是看到了浓重的、占了半面天,被闪电抽动着的乌云。兴奋的画家却告诉他,自己所看到的难以画出来的光线的美:在那儿森林完全是黑暗的,看不清楚:那是因为乌云的影子落上了。可是在那边儿,再远一点,森林上是淡黄色和浅绿色的点子:那是云彩遮住的阳光。而远去,森林却全浴在阳光中。你看的见吗,整个儿象赤金铸成的似的。整个儿是透光的。是一种黄金雕花墙垣。好像在地平线上铺上了一块我们齐赫文绣金作坊的刺绣工绣的头巾。再往近看,看那一带罗汉松。你看见松叶上青铜色的闪光吗?那是森林的金色墙垣的反光。很难画,因为容易变成粗糙。而那边,您看,那儿只有一点点微光,我倒认为,这么柔和的光线当然一定要有一只极其镇静而且忠实的手才能表达出来。而所有这些在画家看来最为可惜的是:它们都是转迅即逝的。他认为画家的事业就是把瞬息即逝的美保留下来。而作家本人在经历了这一次生动的现场审美教育之后,仿佛打开了看待自然的光和色之美的感官世界,而且由此他也意识到:艺术家就是让人们看到它们看不到的东西,并以此来引导人们去发现生活之美。正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一出来,让一直以为伦敦的雾是灰色的人们重新发现,原来他们整天见到而习以为常的灰色的雾,事实上却是紫红色的。关于具有这种审美力的生动的例子,在艺术史上可以说不胜枚举。 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家之所以能够比普通人看到更多的美,是因为他们知觉的能力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按照梅洛·庞帝的知觉现象学理论,知觉是个性化的,而只有最具个性最少受约束的知觉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因素。拥有这样知觉的人也就是伦理意义上具有独立的自由意志的人,从这一思想出发,美育和伦理问题就走到了一起,即培养人的审美力和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的人就是同一个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最少受约束天性热爱自由的人,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审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才能突破日常世界的各种束缚,这也是使艺术家感知、想象进而创造一个新的可能性世界的前提。所以诗人歌德说,只有拥有自由心境的人才能发现美。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旷野无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论书法的点画线条与结体布局
上一篇:略论黄宾虹山水画的变与不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