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2)
2014-04-26 01:06
导读:好的选题确定后,可以编制成月度选题计划或某一个特定时期、某一个特定战役的选题计划。接着,关键就是对选题计划的贯彻落实了。选题再好,如果落
好的选题确定后,可以编制成月度选题计划或某一个特定时期、某一个特定战役的选题计划。接着,关键就是对选题计划的贯彻落实了。选题再好,如果落实不当,最终不能变成屏幕上的精彩成果,计划就等于白定了。通常应防止两种情况,一是执行者没能透切了解所接受选题的要旨,把题目做偏了;二是选题没能“适销对路”,接受任务的记者对这一选题不感兴趣。后一种情况可能发生的更多一些。一般来说,哪个记者或记者组报的选题,就由这个记者或记者组来完成。但对一些重大选题或创新创优的选题,新闻中心领导要善于调兵遣将,根据记者的特长来安排任务。如有的记者善于做经济类文章,有的记者善于做文化类文章,有的记者对现场报道情有独钟,有的记者写新闻评论能力透纸背。因此,只有跟据记者的专长来下达、布置和落实选题计划,才能落实到位,使好的选题最终变成好的片子。
二、关于机构设置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业的迅速发展,省级电视台的新闻部门在人员、机构等方面也在迅速扩展,但在机构发展、沿革上一般都有一个“老底子”可寻,即前、后期两个最老的班底。前期通常是10多人的采访组,负责本台自采新闻的拍摄和制作;后期则为7、8人的编辑组,负责市、县台的发片和日常的播出事务。现在,随着新闻中心的建立,采访组早已变成采访科或采访部,编辑组变成编播科或编辑部,但基本职责并未变。由于近几年各台的新闻节目量都大大增加了,除了早先的那档主要的新闻节目外,先后纷纷开设了早间、午间和晚间新闻节目,以及新闻专题类节目,不少台在机构设置上就出现了变化,新开一个栏目,就成立一个栏目组,栏目组通常采编合一,从而突破了早年采、编两大块基本分开的格局,形成了前期、后期和前后期合一的至少三大块的格局(如加上技术保障那一块,就是四大块的格局)。新格局的好处是,新栏目要有新面貌和新气象,因此新组建的一班人马,自然富有新的创意和激情。但是,这种格局至少有两个弊端,其一,容易造成选题撞车。因为栏目组也有前期采访这一块,尽管栏目有定位,有特色,如许多台的晚间新闻的特色就是以社会新闻为主,但仍然很容易在日常的报道中与采访部的记者撞车,产生一个活动两方都去或两方争着去的现象;况且,这种多头联系还容易使被采访单位感到困惑,不知究竟应找哪一头联系。其二,会给考核上带来麻烦。一个栏目新开时,常常有点特殊“政策”,栏目组记者采访的片子,在考核标准上就与采访部记者的标准有所不同(通常情况是待遇略高于采访部的记者)。这种特殊政策在鼓励了新栏目采编人员的积极性的同时,极有可能挫伤老栏目人员的积极性(新栏目新人多,老栏目“老”人多,这个问题就更值得注意)。就纯粹的管理而言,考核的尺度自然是相对单一要较之多种尺度为优。因此,这种格局似乎是弊大于利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其实,对省级台来说,基本保持历史沿革而来的前、后期两大块设置不失为一种良策。前期记者可算买菜的,后期编辑则是配菜的,分门别类的菜买好了,配菜就不至于太困难了;多几个栏目并不要紧,只是根据各个栏目的特点,多几种配菜的方案罢了。有一种设置模式是:凡是从事前期采访的记者,都集中在采访部,由采访部主任统管所有记者的外出采制任务。采访部内部,可按时政、经济、
科教文卫、政法和社会新闻分为5-6个采访组,每个组5-6位记者,由一位组长负责(组长不脱离采访第一线)。每个记者分管一个口子,并对这个口子里发生的重要新